龙游文化篇之龙游文化

家乡区县: 浙江省龙游县

20世纪40年代初期,余绍宋《寒柯党诗》、《宋诗集联》印行。县民众教育馆编有《龙游民教》,岑风艺社编有《岑风》油印文艺刊物。鄢绍良、方牧新诗创作活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诗集《黎明的呼唤》中分别选有他们诗作各一首。鄢绍良笔名畸田、司马群兵等,写有大量进步诗歌,在当时东南文坛有影响。

1948年方牧编过名《文学导报》的文学性小报。建国后,文学创作日趋活跃,20世纪50年代初先后在《浙江文艺》、《浙江日报》、《萌芽》、《俱乐部》、《北京文艺》、《长江文艺》、《东海》、《中国青年》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4篇,诗歌2首,民间故事1个、剧本2个。

20世纪60年代,鄢绍良剧本《飞雪迎春》获省会演奖,发表于《浙江日报》。“文化大革命”后,文学创作进入新发展时期,创作队伍初步形成,在《东海》、《苗岭》、《浙江日报》、《中国青年报》、《当代诗歌》、《民间文学》、《滇池》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百篇以上。

旧志中多有画家记载,如祝次仲、劳景贤、姜载、余可大、余恩铹、余福博等,自宋以降代有名家。民国时期,余绍宋海内外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唐作沛、吴南章、劳泰来也各有所长,时称龙游“四画家”。抗战期间余绍宋避居休尘,“四画家”过从甚密,在他们倡导下,一时去上海美专求学者10余人,画坛新秀颇多。1944年5月20日,县内举行首次版画展览。建国后,文艺创作仍以美术创作最活跃。“文化大革命”前,参加省以上展出美术作品10人次以上。洪瑞还撰《王冕》、《张书脚等画家传记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创作展览连年不断,省级以上展出美术作品百件左右,洪瑞、朱秉衡、杜如望分别于杭州、广州、衢州举办个人画展。还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余绍宋书画遗作展。刺绣、剪纸、木雕、砖雕、竹编等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应用广泛。精湛的古建筑砖雕装饰为人推重。1972年起,工艺竹编成重要出口产品。

旧时,画家多书画并檀,旧志载有余励、余嵩、余长泰等专以书法见长者。民国期间,傅振声、方鉴庵书法为县人推崇,店号牌匾大多出二人之手。

龙游文化遗产丰富。据有关资料显示,该县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处,出土文物不乏珍品,其中二级文物18件,三级文物百余件。古建筑尤明清时代民居保存完整为江南罕见,宋明两代的砖塔原有9座,存8座。绍衣堂、舍利塔、横山塔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游有多种地方戏剧流行,名伶辈出,是婺剧重要发源地。民间舞蹈盛行龙舞、狮舞、采茶灯、马灯、踩等。20世纪50年代初,下库泥望见陈龙曾与奉化布龙组合,上京演出,名噪一时。民风淳朴,以艰苦创业著称。农民勤于耕作,治无隙地。行商不辞艰辛,“挟资以出守为恒业,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舍”。

张春霞(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