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 过去

1、<<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酉阳(唐人颜师古注:酉水所出,东入湘。)据<<湖南省志>>、<<永顺县志>>记载,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治所迁沅陵,同时置酉阳县,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之王村。因王村地处酉水北岸,古人以水北为阳,酉阳因此而得名。然而近几年考古专家们在湖南龙山里耶发掘的秦简上,多处出现"酉阳丞印"、"迁陵县"字样,这就意味酉阳、迁陵县早在秦代已置,西汉所置王村之酉阳是沿用秦制。而且,考古专家们还推测,里耶很可能是秦时迁陵县城。汉迁陵县治所在今湖南保靖县之迁陵镇。无论迁陵县治所在保靖还是在里耶,今酉阳县地和王村之酉阳其间相隔一个迁陵县,这就说明今酉阳和汉酉阳没有什么关系。唐人颜师古注<<汉书>>,所述酉阳,自然是汉酉阳,绝不是颜师古之后数百年南宋初冉氏所置的酉阳寨、酉阳州。王村之酉阳于南朝梁代废,异地改为大乡县,而今酉阳(南宋冉氏置寨改州)产生之时,汉酉阳已废700多年。因此,今酉阳和汉酉阳不存在建置沿革关系。

2、<<续汉书.郡国>>:"巴郡秦置......涪陵出丹......<<巴汉志>>曰:涪陵,巴郡之南鄙,从枳南入析丹涪水。本与楚商於之地接。"据<<彭水县志>>,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涪陵县,隶巴郡,治所在今彭水县郁山镇。而今涪陵秦汉时称枳邑,隋、唐改涪州,民国二年(1913)改涪陵县。"涪陵出丹"一语更能证明今涪陵不是汉涪陵,因为迄今还未发现今涪陵境内藏有丹(汞矿),而今酉阳、黔江、彭水等县地,是丹砂蕴藏带,完全证明今酉阳、黔江、彭水为汉涪陵县地。

3、<<宋书.州郡志>>:"武陵太守......酉阳长,汉旧县。"<<宋书>>为南朝梁代沈约撰,所记述的是南朝宋代的历史,而不是后来的北宋和南宋。文中"酉阳长,汉旧县"之语,说明沈约撰书之时,王村之酉阳已废。而冉氏所置酉阳寨、酉阳州,时处南宋,其间相距700多年,足以证明今酉阳和汉酉阳风马牛不相及。

4、<<元史.地理志>>:"怀德府,领州四,来宁州、柔远州、酉阳州、服州......"<<元史>>为明代宋濂等撰。"酉阳州"第一次出现于正史,说明酉阳州作为一级行政建制,已得元王朝的正式承认。据<<酉阳直隶州总志>>、<<冉氏家谱>>记载,南宋灭亡之后,酉阳土官冉万友于元世祖至元初向元王朝纳土称臣,得授武略将军知酉阳州事,酉阳州从此被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也就是说,南宋时期,冉氏所置酉阳寨、酉阳州,很可能属自封性质。如同秀山的杨氏,于南宋淳熙年间同时宣称成立平茶、邑梅、石耶三个军民府。两宋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府、州、县,一个秀山县境内同时出现三个府,说明这样的牌子是名不副实的,属于自封性质。南宋王朝内忧外患,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无暇顾及,各路土酋便占山为王妄自尊大,或称府,或称州,或称县,朝廷只能听之任之。南宋建炎三年(1129),思南苗民金魁率众起义,声势波及涪、渝等地,宋高宗正穷于应对金兵南下,没有能力解决这次农民起义问题,便敕令思州土官田佑恭组织张、杨、安、邵、李、何、冉、谢、朱、覃十姓土酋武装,围剿农民起义军。在围剿义军中,十姓土酋借机抢占地盘自立门户,杨氏占领秀山,连挂三府牌子,何氏占领今酉阳西北地区打出"京洞州"的旗号,冉氏开始实力较弱,占领今酉阳李溪、小河等地,先立"酉阳寨",后改"酉阳州",应当说都是自封之羁縻性质,未得中央朝廷正式诰命。酉阳建州,应始于元代。

(0)

61.128.214.*

5、<<明史.地理志>>:"酉阳宣慰司。元酉阳州,属怀德府。"<<明史>>为清代张廷玉等撰,书中特称"酉阳宣慰司",就是有别于汉酉阳,同时明确认定酉阳建州始于元代。

6、<<路史.国名记>>:"酉,即酉阳,今黔之彭水。又酉阳,也有酉水。"<<路史>>为别史、杂史,为宋人罗泌撰。这里,他把今酉阳(即酉阳寨)和汉酉阳(即王村之酉阳)分清楚的,因此不必赘述。

7、<<嘉庆重修一统志.酉阳直隶州>>:"[建置沿革]禹贡梁州之域,汉为巴郡涪陵、武陵郡迁陵二县地......隋开皇末,置务川县,属巴东郡。唐武德初,于县置思州,寻改务州......绍兴元年,复为州。元置酉阳州,属怀德府。明玉珍又改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洪武五年归附,仍为酉阳州。八年升为宣抚司。冉氏世守其地,属四川都司。永乐十六年,改属重庆府。天启初,又改为宣慰司。本朝顺治十五年归附,仍属重庆府。雍正十二年,改隶黔彭厅。乾隆元年,升直隶州,属四川省。领县三:秀山县、黔江县、彭水县。"<<一统志>>被列入<<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书>>,在史志中具有权威性。该书对今酉阳的历史沿革,是交待清楚的。不过,"于县置思州......绍兴元年,复为州"两句,易生歧义。事实上,思州治所先后在贵州的凤岗和岑巩,目前还没有资料证明今酉阳县境曾置思州。其次,南宋绍兴元年,今酉阳县地是复属思州,而不是"复为州"。或许因为此句,后来的<<酉阳州志>>便把酉阳置州定在南宋绍兴元年。如前所述,酉阳建州应始于元代。

8、<<读史方舆纪要.四川>>:"酉阳宣抚司,东至湖广保靖宣慰司界三百里,南至平茶洞长官司界五十里,西至重庆府彭水县界三百里,东北至湖广大田千户所界四百里......古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诸志皆以为汉武陵郡之酉阳县,误。"<<读史方舆纪要>>为明末顾景范辑著。他对酉阳的地理方位和历史沿革是交待清楚的,而且特别指出一些志书说酉阳宣抚司是汉武陵郡之酉阳县是错误的。

9、<<方舆考证一百卷>>:"酉阳州,本汉巴郡涪陵、武陵郡迁陵二县地......唐为思州地。五代时,复没于蛮。宋政和后,仍属思州。元置酉阳州,属怀德府......"该书对酉阳建州的时间仍认定在元代。

10、<<辞海>>:"酉阳,县名。在四川省东南部,邻接湖北、湖南、贵州三省......元置酉阳州,1913年改酉阳县。"<<辞海>>是我国最具权威的典籍,其"酉阳"词条的解释,建州始于元代,1913年废州为县。如果"今酉阳是汉酉阳"的话,其解释就应提到汉初所置王村之酉阳,而这里对王村之酉阳只字未提,足见今酉阳和汉酉阳没有建置沿革的关系。

通过以上史地资料的分析论证,完全有理由得出如下结论:

今酉阳上古为梁、荆二州接壤之域,春秋为巴、楚交界之地,秦属巴郡,两汉为巴郡涪陵、武陵郡迁陵二县地,晋永嘉后没于蛮獠,隋属务川县,唐属思州,隶黔中郡(治所今彭水),五代再次没于蛮,北宋复属思州,南宋世为冉氏土官地,元置酉阳州,属怀德府(治所在今湖北恩施地区),元仁宗延佑七年(1320)改酉阳等处军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1372)仍为州,八年升为宣抚司,属四川都司,永乐十六年(1418)改隶重庆府,清天启初升为宣慰司,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酉阳置县,次年升直隶州,以州代县,再辖秀山、黔江、彭水三县,隶四川行省,民国二年(1913)废州为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酉阳设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暑,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石柱、南川、涪陵、丰都九县,1949年11月酉阳设地委、行署,辖酉阳、秀山、黔江三县,1952年撤销酉阳地委、行署,酉阳隶属涪陵地区,1983年11月11日酉阳成立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至今。今酉阳历史有建制近700年,而"酉阳建县2200年"之说不符历史事实,是完全错误的。

廖伯庆(2015-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