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进入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
1929年1月24日。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率领一支部队攻下梅关,第一次踏上了南雄这块土地。红军行至梅岭角湾村与敌人相遇,经过短暂的战斗,打败了阻击的敌人。然后取道上、下杨梅村,从邓坊往大塘方向转移。与此同时,军长朱德率领红四军一部由江西经油山广停坑、上兰田、下兰田半夜到达寨下的山沟里露营。当时,赣敌李振球获悉红四军到了油山,便带领一个团的兵力由江西池江进入南雄,抢先占领了油山坪田坳的大石埂山头,将红军包围住,企图以一条旧沟壕为阵地,伏击红军。在朱德的亲自指挥下,红军与游击队、上朔赤卫队一道迅速抢占了制高点白石径,对敌实行反包围,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至中午战斗结束,红军获胜。之后,朱德率部队在油山夹河口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合,开往锦陂村。第二天到达乌迳山下村宿营。次日清晨离开乌迳,经官门楼,穿过界址圩向江西信丰进发。油山上朔一带农村墙壁上至今仍留有《十大政纲》、《当红军歌》等红军标语。
1930年4月1日凌晨。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江西大余县城,由南雄游击队中队长彭吉妹带路,越过梅关,进入南雄境内,在中站城与陈济棠部吴文献的一个营遭遇。红军速战速决,歼敌百余人,缴获枪支200多支。红军行至珠玑石子岭,又遇敌一个营,敌不堪一击,四处溃逃。毛泽东、朱德率部乘胜包围南雄城,激战数小时,下午5时左右,攻占了南雄城。红军在下武庙和上武庙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毛泽东讲了话,他风趣地说:“大家经常讲朱毛,朱毛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现在我告诉你们,朱毛是两个人,我就是毛泽东,朱德也来了,他就在这里!”毛泽东继续说:“我们是红军第四军。红军是为人民服务的,是打土豪劣绅分田地的。打倒帝国主义……。”并提出“万富准备钱,千富不相连,贫穷跟我去,每日一吊钱”的口号。会后,红军宣传队还演了一出戏《王老三交粮支援红军》。4月7日,毛泽东、朱德率部离开南雄,朝江西信丰县进发。
1932年7月7日。粤军第四师张枚新部奉赣南粤军总指挥余汉谋之命,由信丰经乌迳退守南雄。8日凌晨,正向乌迳开进的红五军团发现粤军第四师向水口方向转移,即命军团各部向水口阻击。下午,两军在水口遭遇,粤军被红五军团优势兵力击溃,当晚退守水口圩及附近高地,并向大余、南雄两地守军发报求援。可是,红军误认为水口之敌已向南雄逃窜,一军团和十二军改变向水口增援计划。9日凌晨,粤军第四师得到来自南雄城张达、陈章6个团的支援,同时还出动了18架飞机助战。粤军即组织优势兵力向红军反扑,战斗激烈。9日下午,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棠亲自指挥数千名大刀手,分四路冲向粤军第四师阵地,展开白刃战,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下午4时,红五军团第三军伤亡很大,预备队已全部参战,军长、政委、参谋长均亲自参战,弹药也渐渐缺乏。6时许,红五军团第三军陷于困境时,幸得陈毅率领江西独立3师、6师赶到增援,打退粤军,稳住了战地。10日拂晓,一军团和十二军在毛泽东亲自率领下,过梅关,走中站、里东、邓坊,星夜奔驰,直接赶到水口战场向粤军发起全面反攻。下午2时,红三军团的第七军从江西大余游仙赶到水口增援。这时候,红军的进攻更加猛烈,敌人全线溃退南雄城,红军乘胜追击。水口之战,是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陈济棠部在南雄水口打的一场恶仗。双方伤亡很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九三二年七月在广东南雄水口圩地区对陈济棠的作战”,“吃了兵力不集中的亏,如象水口圩……这类的仗,本来一般算作胜仗,而且还算作大胜仗的,然而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
毛泽东三过梅岭四到南雄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日后项英、陈毅等在粤赣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