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大河东流,这是神州大地河流的自然规律。可沔东有条河流。偏偏违背这个规律向西流,人称“西流河”。“如何一带西流水,波涌洞庭古泽埃。”这是历代诗人面对西流河,发自内心的不解和困惑,质疑和感慨。一则民间传说,解开了西流河的千古之谜。
西流河原名三岔河,河水本来是向东流的,因大汉皇帝陈友谅的泪水,洒在河水中,才改变了水的流向。
陈友谅是沔阳州排湖渔民之子,从小与同村渔家姑娘应韶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人一块摸鱼踩藕,一块读书识字,一块习武练功。乡亲们说他俩是金童、玉女,天生的一对。只是生不逢时,那时,元末暴政,民不聊生,应韶华一家为谋生,逃荒在外,流落异乡。
压迫愈深,反抗愈烈,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反元烈火熊熊燃烧。友谅是个有志青年,总想干番事业,动乱之年,正好施展他兴汉灭元的抱负。他在排湖岸边扯起了“反元鞑,驱胡虏”的大旗,继而投奔了徐寿辉的红巾军。
陈友谅凭着他的睿智与胆识,经历多年出生入死的战斗,终于成为红巾军的统兵大元帅。尽管他高居要职,日理万机,可他心里一刻也无忘掉儿时恋人应韶华。只是战乱年代,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他与韶华音信全无。战斗之余,他就派人打听韶华的下落。一次,在转战湖广的途中,终于在逃难的人流中,找到了沦为乞丐的应韶华。
韶华自从与友谅家乡一别,逃荒中,父母不幸双亡,她孤身一人,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只是怀着一线希望,苦苦地等待,盼望着与友谅相聚之日。当时,元朝还无推翻,陈友谅造反被视为大逆不道,与他有瓜葛的人,都会受到牵连,韶华也在东躲西藏。她非友谅不嫁,到处找友谅的红巾军。一晃就等了六年,美好的年华已经逝去,她花容失色,成了老姑娘。
战乱中重逢,友谅对韶华的情未有移,爱未有变,韶华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悲喜交加,情不自禁地投进友谅的怀里……友谅按家乡的风俗,择吉日与韶华成亲,韶华被称为韶华夫人。婚后,陈友谅的其他几位夫人,分别为战事操劳,只有韶华留在友谅身边,随军转战。这对患难夫妻,立誓今生今世永不分离。
这年,友谅驻兵沔东三岔埠,休整部队,准备进攻汉阳。三岔埠是三岔河与埠头河的汇合处,三岔河从这里分支向东流入长江,友谅率领军队,乘战船经三岔河出长江,可直攻汉阳。
三岔埠原是洞庭湖边的一个埠头,河边有座“望湖亭”。亭楼高四层,登楼远眺,水乡风光尽收眼底。休整期间,友谅常常带韶华到此赏景,休整完毕,每次出征,友谅从这里登船出发,韶华总是将友谅送到望湖亭,站在亭楼上,目送友谅的战船远去……
陈友谅的战船靠岸,喜滋滋地急奔望湖亭,却不见韶华的人影,只有一块血字手帕。他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他跑到河边,对着河水大声急呼:“韶华!你在哪里呀?”大河上下、只有友谅的呼唤声,不闻韶华的回音,韶华走了,带着对友谅的牵挂走了。
陈友谅在三岔河洒下了英雄泪,陈友谅与应韶华悲壮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上苍,让恒古不变的东流水改变了流向,三岔河从此向西流。三岔河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与韶华的神奇传说。为了纪念陈友谅和应韶华,人们将望湖亭改名“望夫亭”,将三岔河改名“西流河”。
此次出征,陈友谅未能如期返程。韶华每天提心吊胆,牵挂着友谅的安危,与友谅事前有约,更让她焦急不安。她天天在望湖亭楼上盼夫归,她痴情地望着奔流的河水,搜寻归来的船只,望眼欲穿。直到第六天,老远看见战船回来了,可战船上没见一面战旗,没听到一声鼓响,更没看到陈友谅那高大而熟悉的身影。韶华心里打了个格登,不好,友谅出事了,她来不及细想,咬破食指,在随身带着的手帕上写了“我随友谅去也!”六个血字,留在望湖亭内,然后冲出亭子,一头投入滚滚的激流之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