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衢州地区方言属吴语处衢片(另一说为柯城区、衢江区、龙游县属吴语金衢片,开化县、常山县、江山市属于吴语上丽片),通行府城衢州话。其中各地又有细分柯城分市区和城郊;衢县分大南乡、小南乡、西乡、北乡等;龙游也分县城、南乡和北乡等。在衢江区高家镇说衢州话,上方镇讲龙游话;衢州市区小南门村江山移民多,年长者也通讲江山话;开化华埠镇由于非本地人多故通用华埠官话;而江山廿八都更多,仅镇内就有14种方言之多。衢州地理复杂、历史事件(战争、移民等)众多因此而方言众多,多受北部吴语、皖南徽语、江西赣语、闽北方言的建州语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其中江山方言堪称是汉语活化石保留了不少古代词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宗教
衢州有世界三大宗教的教堂、庙宇和道家的庙观。
佛教:衢州市区原有天宁寺、卫宁寺、毂宁寺、弥陀寺、祥符寺、白莲庵等。现存天宁寺、大洲西山寺、东岳殿、九华山灵鸠寺、烂柯山宝岩寺等。
基督教:衢州市区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两派,一处在蛟池街,一处在府山上。史上还有著名的“衢州教案”。
清真寺:衢州市区下街。
道教:衢州市区有天妃宫、神农殿、周王庙等。[7]
节庆
衢州地处闽、浙、赣、皖交界之处,从雕刻建筑、饮食习惯到地方曲艺、民情风俗有受周边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对吴越文化、徽派文化等文化因素兼容并蓄的基础之上,衢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文化。
衢州历史悠久,人文丰富。少数村县有少数民族居住,本区域以汉民为主,衢州本地人基本和大多数汉民的习俗一样,重要的还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此外衢州人还过立夏、冬至、六月年、麻糍等节日。
书院
蒙山精舍:南朝——齐(479~502年),徐璠之、颜延之于太末县创建蒙山精舍,课授生徒。著名学者徐伯珍(璠之之侄)继承叔父之志,迁蒙山精舍于九岩山,从学者众。这是衢州有史料对授学的最早记载。
克斋讲舍:又名衢麓书院,址在今讲舍街,衢师所在地。朱熹等曾讲学于此,明嘉靖年间,李遂为太守,政务之余也曾在此讲学,后五县之民,集资为李遂塑立铜像于讲学之所。
清献书院:位于城北书院村,南宋咸淳(1265~1274年)郡守陈蒙于赵忭故居创建书院。
鹿鸣书院:原西安县学,位于市区县学街,县治北面。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衢州知府谢最淳于县学东创建鹿鸣书院。先后多次修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为求益书院。1902年并府学(正谊书院)为衢郡中学堂。
景濂书院:明嘉靖三十年,理学家周积回家乡江山县所创建的书院。
正谊书院:原衢州府学,位于府山西南麓。康熙四十七年,知府杨廷望改普润庵(尼姑庵)为府学,初名爱莲书院。乾隆十年(1745年),知府胡文缚重修,易名为正谊书院。1902年改为衢郡中学堂。
柯山书院:(梅岩精舍)梅岩,位于烂柯山麓,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毛友、郑可简、郑待问等在此筑室,称梅岩精舍,南宋淳祐六年改为柯山书院。理学大师徐霖、历史学家马端临等先后担任山长(即校长),是宋元时期全国著名书院。
包山书院:位于开化县马金包山之麓,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淳熙三年(1176年),芳名学者吕祖谦、朱熹等人曾在此举行“三衢之会”,影响深远。南宋时期,其与广信鹅湖、南康鹿洞、遂安瀛山书院并称江南“四大书院”。
非物质文化
烂柯山——围棋仙地 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 梧桐祖殿立春祭祀(柯城区) 全旺板龙(衢江区)
车马灯(衢江区)
茶灯戏(衢江区) 杨炯出巡(衢江区) 硬头狮子(龙游县)
滚花龙(龙游县) 畲族婚礼(龙游县) 脱节龙(龙游县) 发糕制作工艺(龙游县)
貔貅舞(龙游县) 廿八都山歌(江山市) 手狮舞(江山市) 古乐(江山市)
钢叉舞(常山县) 胡家神龙(常山县) 跳竹马(常山县) 草龙(开化县)
根雕(开化县) 徽戏(开化县) [1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