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幢去峡复来,天险不可瞬。虽云百尺峡,一尺一千仞。”过千尺
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峡”,它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仍是一处危石耸峙,直插云表,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峡的两壁欲合,却被飞来的两颗石块从中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此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此处卡着的两块石头,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无恙,所以这颗石头也被称之为“平心石”。故韩愈诗中有“俄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的描写。
从群仙观上行,便是“老君犁沟”。据传这里原来没有路,是老子李耳驾青牛用铁犁开的,形如耕地时留下的犁沟,故被称为“老君犁沟”。其实,那是山水长期冲蚀而形成的。
当初,人们上下华山便是从犁沟两旁的石窝爬行的,至今人们还可看到犁沟两旁的石窝。当地流传说:“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慢慢爬。”可“老君犁沟”同千尺幢、百尺峡一样,是登华山的必经险道之一。已在犁沟的右上方,凿成271个石级,两旁铁链下垂,行走较为安全。
老君犁沟”原为“老君离垢”。用道教的话说,这就是离开尘垢到达仙境的意思。传说道教祖师李耳曾到过这里,所以是“老君离开尘世的地方。”因“离垢”同“犁沟”同音,加之此地又似犁沟,再加上华山又有卧牛石、岳庙青牛树以及北峰老君挂犁处的传说,所以人们便认为这里是“老君犁沟”无异了。
在犁沟上端的石崖上,既有“老君犁沟”又有“离垢”石刻。这是因为郭雄藩看到有人误把“离垢”当“犁沟”之后,为恢复原名的真实性,于是又题写了“离垢”二字。其实,是先有“离垢”后有“犁沟”的。王履写的《始入华山至西峰记》中写道:于明洪武十六年即1383年秋游华山,当他行到此时“问仆,仆曰:老君离垢也。”这说明到此时为止还叫离垢。在明代后期的一些记载中,才出现“犁沟”的字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