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鞭子牛肉起源于清代乾隆年代,清末民初已成为四川名特产。与张飞牛肉和太和牛肉一起称为“川中牛肉三杰”。以质优味美、片薄如纸、酥香绵长而闻名遐尔。火鞭子是旧时四川自贡地区的照明火把,这里用“灯”的明亮,来表示牛肉的薄而透亮。
“民以食为天”,随着自贡盐业的开发,这里聚集了大量人口,这其中有商贾、有劳工;有本地居民、也有外地绅商,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餐饮方式和习惯口味汇合在自贡这个“银窝窝”。由于这里消费量大,为适应各阶层人士和不同地方口味的需求,各地名厨也都带着各自的绝技来到这里。使得自贡各地风味饭馆林立,各种美食荟萃,其饮食文化因此显得丰富多采,美不胜收。自贡最具特色的食品是牛肉。在过去,自贡盐场盐业生产的主要动力是役牛,据记载盐业鼎盛时期的役牛有近10万多之头,牛多牛肉就多且便宜,因此,自贡以牛肉为原料的食物就花样繁多,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
自贡火鞭子牛肉的发明有两种主流说法:一说是叫化子发明的,二说是烧盐工发明的;最早则是由贡井传播开来的。
自贡盐场大量使用牛,为火鞭子牛肉的发明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东汉时期,自贡就开始生产盐。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自贡盐场开始使用卓筒井技术。小口径盐井动辄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人力凿井、汲卤不能胜任,故采用牛力汲卤,直到1915年使用蒸汽动力采卤为止,其间800多年。当时,自贡盐场使用的生产牛约3万头,年退役近4500头,加上退役的农耕牛,年宰杀牛上万头,每天就有近万斤牛肉、牛杂碎上市。当时有民谚曰:自流井是“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在清代,自贡以食牛肉为主;民国时期,是由食牛肉向食猪肉的过渡期;抗战时期,牛肉猪肉各半。这就为火鞭子的发明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据统计,清末,自贡有一定规模的牛肉饮食店就有50多家。 自贡牛肉多且贱,叫化子自然容易讨得。讨来怎么吃呢?用薄刃片出极薄的肉片在火上烤了蘸蘸水吃。蘸水是什么呢?就是从百家讨来的“百味汤”加点盐。一顿吃不完,就浸泡在“百味汤”里,再捞出烤来吃时,就又香又脆又鲜。后来,就有贡井聪明的叫化子烤熟后拿到自流井三圣桥闹市区去赶夜市。这大约是清乾隆年间的事。
贡井到自流井沙湾有十几华里,赶夜市回来要有火把照明,叫化子就将井灶上废弃的篾绳蘸了黑卤井里的油(石油原油)当火把,俗称“火鞭子”。后来就转物借代,将这种牛肉片叫成“火鞭子”。
盐场牛肉多了,一时吃不完,烧盐工就将牛肉片成薄片放在灶上烤,烤熟了蘸点盐吃也特别香。
后来就有聪明厨师选牛大腿上的钻子肉,用滚刀片出两三尺见方甚至丈把长的“肉布”,腌制后铺在篾折子或竹网上,以不见漏缝漏眼为佳,然后用牛屎粑和松枝做燃料烤。烤后再下锅卤制,然后用辣椒、花椒、茴香及特殊中药材制成的红油刷在牛肉布上,就成了火边子牛肉。制成后的火鞭子牛肉红亮透明,酥而不脆,细嚼化渣,辣麻鲜香,回味悠长。这大约是清道光年间的事。
清光绪年间,自贡盐商将火鞭子牛肉送给四川总督丁宝桢品尝,丁总督尝后赞不绝口,偶将火鞭子牛肉对灯照看,形如牛皮灯影,于是丁宝桢赐其名曰“灯影牛肉”。这名儿取得好,“灯影”——形象,“牛肉”——直观。
光绪三十三年(1907),自贡火鞭子牛肉参加劝业道在成都举办的赛宝会,以鼓励叫化子创业,劝业道就将其标名为“灯影牛肉”。后来梁平县厨师刘仲贵借鉴改造后就直呼“灯影牛肉”。
达县、重庆的灯影牛肉名气胜过自贡火鞭子牛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灯影牛肉名字取得好,好吃又好记,自然容易流传。
为什么当时我们自贡不改名叫灯影牛肉呢?因为丁宝桢当时对川盐实行“官运商销”,直接侵犯了垄断了产、运、销的大盐商们的利益,当时自贡最大的盐商王朗云就带头反对“官运商销”,城门失火,殃及火鞭子牛肉,所以未更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