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成都一家饭店上骇然看见一个横幅:“富顺豆花不是你随便能够模仿的。”看来,家乡的美食真正的走出去了呢,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道独一无二口味的豆花。
富顺豆花是一种嫩豆花(或称水豆花、灰馍儿),运用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富顺豆花蘸水和大米饭配合食用,因其鲜嫩可口而流传广、影响大,在中国餐饮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富顺豆花的配方、制作,自有其历史渊源和独特之处,米饭、豆花、蘸水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富顺豆花独特的魅力:
富顺豆花儿,以其“滚、嫩、绵、白”适中,蘸水“辣、麻、香、鲜、甜”俱备闻名全川。“滚”,就是热而不烫嘴;“嫩”,就是细嫩又不至于筷子夹不起来;“绵”,就是有韧性又无木质感;“白”,乃色泽洁白如雪。富顺豆花特别讲究蘸水,富顺豆花蘸水,不但具有川味辣、麻、香、鲜、甜特点,而且更醇,且有回味。
富顺豆花具有洁白如雪、绵而不老、嫩而不溏、清香宜人的特点。其窖水(即吃豆花时碗里浸泡豆花的水)爽口回甜,具有清热化痰、醒酒去腻的功效。
富顺豆花所契合的文化:
1、“中庸和谐”的儒学性格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说的鼻祖,“中庸和谐”是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范畴,“中”与“和”是其要义,他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其中”(《尧曰》),反对“过”与“不及”。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强调“和为贵”,就是强调协调与和谐。富顺豆花作为一种地方菜肴,处处渗透着“中庸和谐”的思想。富顺豆花的特点是:绵而不老、嫩而不溏、洁白如雪,清香悠长。制作过程中选料要求颗粒均匀,浸泡时间要恰倒好处,磨的浆要不干不清,点制豆花火温要控制得当等等,这些均可以看出富顺豆花深得儒家“中庸和谐”之精妙。
2、“冰清玉洁”的才子特质
富顺文人辈出,素有“才子之乡”的美称,在漫长的历史与人文的交汇中,富顺才子与富顺豆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富顺豆花也因富顺才子而倍具“冰清玉洁”的才子特质。有诗曰:“磐石磨煎煮,琼浆溢香分卤。似雪如盐若玉,胜彼羊膏牛乳。”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也曾在其《先妣述略》中写到:“每用两三钱买豆花,举家判朝夕食为常。”
3、“生态健康”的人文需求
三国时期,豆腐制作技术传到益州(含今四川和重庆)后,在江阳县的金川驿地区(今富顺县)很受欢迎,因为富顺有一口著名的“富世盐井”,同时地处亚热带,土质肥沃,雨量光照条件好,是大豆的主产区。因为产盐,与临近地区的商贸往来极为频繁,人气十分旺盛,餐饮业自然便推出了豆腐供应市场。在北周天和二年富顺因盐设县,盐业手工工人和居民、商客增多,水陆交通便利,豆腐食品供应量也增大。于是没有成型的豆腐——豆花便应运而生,成为盐工和过往商客的佐食菜品,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无疑,富顺豆花是富顺“盐业繁荣”的历史见证和真实写照。同时,从饮食健康的角度讲,富顺豆花更是适应了生态、健康的饮食需求,据美国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载: “豆腐(BEAN CURD),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菜肴中的蛋白质主要来源。豆腐制成始于汉代(前206-公元220)将黄豆经水泡,磨细煮沸所成的混合物分离成豆渣和豆浆,再将钙镁的氯化物或硫酸盐凝固剂加入豆浆,即成豆腐(花)。豆腐含6-8%的蛋白质和钙镁及铁质。副产品豆渣和乳清也可食用。豆腐可炙烤、油煎,炖、清炒、蒸或生吃(豆花)。”从这段文字,可以获取两点最简明的结论,一是豆花是豆腐形成前的一种产品,是未经再次烹饪,直接“生吃”的绿色食品;二是豆花所含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十分丰富,它可使一切“补钙”类食品和药物相形失色。因此,在提倡生态、健康饮食的今天,富顺豆花当是一种最佳的饮食选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