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一三年,岁在癸巳,秋冬之交,会于谷阳之固镇。”随蚌埠日报作家采风团去固镇回来的路上,脑海中突然冒出这么一句。不错,模仿的是千古名篇兰亭序的开篇。癸丑到癸巳,整整过去了一千六百六十年。是巧合,更是组织者一次匠心独运的安排。这次采风,内容有二,历史与书法。在我,历史是重温,书法则是初识。
固镇人很自谦,说自己没有山、没有水。固镇人也自豪,因为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此地秦汉以后,多次设国、郡、州、县、镇。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谷县,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演变为固镇,1965年划宿县、灵璧、五河、怀远边缘交界部分建立固镇县。淮滨、浍畔之固镇,称得上是大汉民族的兴业之地:垓下交兵、韩信点将、许慎著书……历史遗迹和故事比比皆是。县博物馆馆藏的出土文物可以佐证,上起远古、下至明清,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品位高雅。青铜器、陶瓷、玉器、铁器、书画等一应俱全,其中不乏汉鎏金龟砚滴、汉黄釉水波纹盖鼎等精品。县委宣传部负责同志特别介绍:那件精美异常的汉鎏金龟砚滴,是镇馆之宝。而砚滴,正是文房之物。
固镇的书法,给我的感觉是惊艳。采风的首站是观赏老年书法展,参展的作者,有市县领导,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中堂、条幅、扇面、斗方,铺陈在不大的展厅里,琳琅满目、气象万千。楷书端庄,行书流畅,隶书雅致,草书奔放。一字以蔽之,美!
据介绍,固镇有一支相当规模和水平能力的书法队伍,一个县有中国书协会员14人,省书协会员54人。统计显示,仅去年以来,固镇县就先后有33人参加安徽省和全国各类书展并获奖,有的书法作品还被选入中国书协组织的国际巡展。优异的成绩,有赖于丰厚的土壤。全县上下十分重视书法教育,城乡中小学大批师生参加书法练习,县书协辖36个分会,22个在中小学、幼儿园。
一部专题片记录了前不久县书协组织的“大美固镇·书风纳凉”活动,300多名书法爱好者现场书写《兰亭集序》百米长卷,这其中,有年逾古稀的老者,也有天真烂漫的孩童,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大家在撇捺之间尽情享受书法的快乐,也把汉字艺术的迷人魅力展现在众人面前。“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固镇人不显山露水,但是人的性格之中一点不缺乏山的挺拔、水的灵动。书法,是固镇人传承、弘扬历史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大美固镇之魂。固镇是名符其实的“书法之乡”,无数人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其中既有各级领导,更有农夫摊贩。自费外出学习,回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生活窘迫,在艺术上却倾其所有。在固镇,这样追求梦想,饱含正能量的事例俯拾即是。有人总结:正是这种团结、谦和、进取的精神,才成就了书法界的“固镇现象”。此言不虚。
大美不言。书协的两任领导皆是中书协会员,朴素平和、温柔敦厚,外表不刻意修饰,言语中也少有华丽的辞藻。翻看作品集,眼前的沉稳之人又变得活力四射,笔走龙蛇,满纸烟云。与固镇的书家、作家以及同行、朋友接触,时刻能够感受到含蓄、内敛、包容等品格,他们配得上“群贤”二字。
书法之乡,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书协的楼下是图书馆,路过时,见阅览室里一屋子小朋友正安静地读书。一帮人蜂拥而过,发出一阵踢里踏啦的脚步声,但是丝毫不影响孩子们阅读的兴致,甚至没有一个人抬眼张望,那份专注和认真,让人不由得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还在继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