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大学

家乡区县: 安徽省太和县

南京大学的百年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一为三江师范学堂至国立东南大学时期(1902~1927),其二为国立中央大学时期(1927~1949),其三为南京大学时期(1949~2002)。南京大学的另一个来源是金陵大学,从1888年汇文书院成立,至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金陵大学历经64载春秋。因此,《南京大学百年史》大略分为四编,即:第一编:三江师范学堂至国立东南大学时期(1902~1927);第二编:国立中央大学时期(1927~1949);第三编:南京大学时期(1949~2002);第四编:金陵大学(1888~1952)。

 

 

 

 

 

 

 

 

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两江”,凭借万里长江天堑,又得紫金、幕府等群山屏障,江山雄奇,人杰地灵,令出使东吴的诸葛亮登临揽胜后连连击节赞叹:“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自三国东吴孙权在此建都并依山而筑石头城以来,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都将南京作为都会,因而南京不但有“十朝故都”之称,而且跻身中国“六大古都”之列。

1903年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奏请添派张之洞会商学务。因此,刚刚离开江宁返鄂的张之洞很快奉旨北上京师,与张百熙、荣庆等修订光绪二十八年制订、但未能颁布实施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1904年1月,《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正式颁布,并付诸实施。“癸卯学制”将教育分为三段七级。其中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又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到四年、通儒院五年。有机会参与中国教育改革的总体设计的张之洞,将其对师范教育的理念和在湖北、江苏的实践,融合进“癸卯学制”的制订之中。“癸卯学制”与“壬寅学制”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师范教育不再作为“附设”而与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并行;明确划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后者的程度高出于高等学堂及大学预备科,而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体现了张之洞在《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中提出的“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尤为重要”的思想。 三江招生入学之后,学生由于学堂之名、学堂用人和经费分摊等问题发生省界纠纷。江苏籍的士绅如张謇等人也有强烈反弹。他们提议应对三江师范学堂“正名”,理由是自雍正元年起,两江总督就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在两江总督驻节之地开办的师范学堂,应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它不言而喻为三省公学,无须以“三江”为名。(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1905年12月16日)《南洋官报》,第29册。)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议,两江总督周馥亦认为学堂名为“三江”似乎意义含糊不明,遂自1906年5月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苏云峰:《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第47页。)1906年10月,周馥奏请停办两江的初级师范,并以江宁原有之算绘师范学堂扩充为初级师范学堂。(《东方杂志》第三年第5期(光绪三十二年五月),总第6647页。)

更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不仅是学堂名称的变更,而且也伴随着学制的变革和课程内涵的提升,学堂的组织架构和人事也有新的明显的变化

 

 

 

张之洞在《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对三江的定位是:培养苏、皖、赣三省的中小学堂教员。计划前三年专办初级师范,分一年速成科、两年速成科和三年本科等三级学制,毕业生“陆续派赴各州县充小学堂教员”;第四年则开办“高等师范本科”,旨在培养中学堂教员。1904年三江共招生300名,即按三种学制进行培养。 1 最速成科。学制一年。开设修身、历史、文学、舆地、算学、体操、英文、教育、理化概说、博物、生理卫生、图画、手工、东(日)文等课程,每周授课36学时。

2 速成科。学制两年。所学课程较最速成科增加了农学和法制经济等,且课程程度也明显加深。但每周仍为36学时。

3 初级师范本科。学制三年,较《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的“完全科”学制缩短二年。三江师范本科共开设17门课程:修身(经学)、历史、教育、文学、舆地、算学、物理、化学、生理、博物、图画、农学、法制经济、手工、体操、英文、东(日)文。与奏定章程对“完全科” 规定的课程相比,减去了“习字”,把“读经讲经”与“修身”合为一门,同时增加了生理、农学、法制经济、手工、英文、东文等6门课。很显然,三江的本科比较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现代性,学生除修习数理化、农博、手工外,还修读两门外语,同时能学到有关国家政治、法律、财政、生产及交易、消费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

关少杰(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