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山川灵秀,有石皆璧”而得名。这里是中华奇石的主产区、楚汉战争的古战场,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万应之神”钟馗的故里,享有“奇石、虞姬、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美誉。一座小城,两大战役,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促进了汉民族之灵魂和风骨的形成。垓下之战,开启了汉王朝气势磅礴的宏伟篇章,让辉煌的汉文化光耀于全世界;齐眉山之战,改写了明王朝的命运和权力格局,奠定了北京作为都城的政治基础。灵璧,这座千年古城,于无意中上演着地域经济文化的兴衰沉浮,甚至成为撬动某一时期历史演进车轮的重要支点,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鲜明印记。
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在我国战争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一幕幕经典的故事和传说发生在灵璧、结束在灵璧,也深刻地影响着灵璧。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凭吊垓下古战场时作《东征赋》曰:“次灵璧之逆旅,面垓下之遗墟。”史学泰斗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这样写道:“垓下在安徽省灵璧县南、沱河北岸。”《中国历史地图集》把垓下标注在安徽灵璧的东南部。
对垓下之战,史学界有人将其比喻成“东方的滑铁卢”。若用辩证思维来看待,战争的结果固然是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但如若没有项羽兵败垓下,哪有刘邦的胜利?又哪有汉王朝400多年基业的开启?从这个角度来看,垓下之战为汉王朝的开启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融合、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灵璧是汉王朝的源起之地,垓下之战开启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序幕,汉人、汉族、汉字、汉语、汉学……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2010年垓下之战遗址高层论坛上,“汉兴之源”这个主题得到了中国社科院秦汉历史研究会、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以及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从北京起兵发起“靖难之役”,从北京一路南下,经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到安徽灵璧境内,遇到建文帝军队的顽强抵抗,朱棣率领的“靖难军”与建文帝的军队在灵璧西南娄子镇(现改名娄庄镇)展开齐眉山大战(当地又称其为燕王三打娄子镇)。经过浴血奋战,朱棣取得了这场决战的胜利,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转折点,此后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南京,坐上皇位,改元永乐。清康熙《灵璧县志》记载:“及成祖靖难兵至灵璧齐眉山之战,梦感城隍,力斫追将之马。及明日,战急,平安来追,适马蹶见擒。事定后,念神之功,加爵为灵应侯,与州城隍等职。”灵璧县从明成祖加封灵璧城隍与州府同等级别以来,民间就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在农历五月二十八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如果没有朱棣在齐眉山之战的胜利,靖难之役的结局也许就会出现逆转,那么朱棣的雄心壮志也将难以实现,“永乐盛世”也就不复存在。朱棣在位期间,明朝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顶峰,古代类书之冠《永乐大典》的编纂,开创了明代的文化盛世。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废墟上建设新的北京城,彻底改变了中国南北的政治格局。有了朱棣迁都北京,才加速了北京的繁荣,使之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北京城的建筑风格主要还是在明清两代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故宫、天坛、长城、十三陵等这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建筑,也是在明朝进行修建和完善的,这也是旅游界常说的“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的来历。从这一意义上说,齐眉山之战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历史进程,也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奠定了北京的地位。灵璧是“明盛之地”,这一观点也得到安徽省社科院明代历史研究所专家们的广泛认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