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字经云:“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此八音者,乃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中的八种乐器组成,拥有这些乐器并由10—13人组成的自弹自唱的演出单位,称为“八音班”。
大湾街的八音班是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盛行。当时大湾街及农村就已有十四个班,其中分布在大湾街、老虎岩、螺塘、古道、木燕塘、茅塘、莲塘围、仓前、乌桕塘、青坑等乡村。“八音班”与当时的“锣鼓柜”、“小戏班”有点相同,一是每个班都有班主,班主本身有戏箱、戏服、锣鼓、乐器等道具;二是有一定的剧目,常演唱的有《双生贵子》、《贼王子》、《山东响马》、《苦凤莺怜》、《王府祝寿》、《投店》等剧目;三是有简陋的舞台,事主请“八音班”就先搭好竹棚,供“八音班”演唱使用。每逢民间做喜事,如打醮、娶妾、贺寿、宗祠入伙、小孩满月等都请“八音班”来衬托热闹。“八音班”演唱擂鼓奏乐,增添喜庆气氛,多则五日六夜,少则一天一晚。
抗战时期,大湾街比较有名气的“八音班”是“永同年”,班主洪君带;“醒国强”(英中华),班主丘新。这两个班不但活动于大湾各乡村境内,而且走遍上至阳山青莲,下至三江、浛洸。一九四七年秋,大湾金山祖庙重修入伙时,“永同年”、“醒国强”两个“八音班”在大庙门口两侧,搭起高棚,各自大显身手,几百人围观听唱,场面煞是壮观。另外,活跃在农村的还有班主叫王耀的“八音班”。
建国后,“八音班”一直流传着,直至今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娱乐形式的进化,民间办喜事都以电影、收录机、电视、录像等形式来庆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八音班”。所以,现在的“八音班”虽然存在,但不盛行了,只在办丧事时吹打。另外,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与本街的一些曲艺爱好者组成锣鼓柜上街游行,大闹元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