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上溯远古,地属淮夷,祖先迁居于此,男耕女织,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文化古遗址、遗迹。
(一)流星赶月。
“流星赶月”是明光市石坝镇津里独有的民间舞蹈。每逢春节至元霄期间随灯会出动,在田间场头表演,是民间灯会的一种,它是以“舞流星球”为特点、以变队形为主,赋有一定主题内涵的群舞。石坝镇津里村位于明光中部淮河下游的七里湖畔,明清期间淮河流域水运发达,给滋生发展民间艺术提供了经济、人文条件。
(二)明光民歌。
津里是明光的民歌之乡。津里民歌源远流长,至于何时产生,乡民们只能说:“那早喽,老几辈子前就传下来了。”津里民歌丰富多彩,从内容上说耕田时有歌,播种时有歌,插秧时有歌,收获时更有歌。田里有田哥,山上有山歌,湖上有渔歌,就连放牛娃也能唱上开心的牧歌。从形式上说,有独唱、合唱、对唱、领唱、和唱、齐唱等。
(三)明光剪纸。
明光的民间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思想,根植于民间生活,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剪纸作为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亦称为平面镂花艺术,采用剪、刻、锉、撕与烫烙等创作技法,以玲珑剔透的纸感语言和强调影廓线条的艺术造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式样。
(四)钱杆舞。
钱杆是用一米左右长的小竹竿,在两头串上铜钱的一种活动器材。钱杆舞俗称“打钱杆”,表演者手持钱杆中部,有节奏的轮番击打自己的肩、背、腰及四肢,或打击地面,独舞,或与他人对打或集体表演都可以。打击时,表演者可以边跳边唱,气氛热烈而欢腾,铜钱在中空的竹节中相互碰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既有铿锵的金属声,又有含蓄的竹器声。是柳巷地区自古以来在丰收、喜庆时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