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围鼓子戏” 折叠
以老艺人欧蔼堂、欧萼生、张芳之、欧贵谦、欧体财、欧谷宜等人组成。以200多剧目的剧情人物腔调,配以相应的乐器,由司鼓者,以鼓点指挥,其他人员按生旦净丑分工的人物腔调,配以乐器清唱全剧,故曰“围鼓子戏”。一九五六年宁乡组织民间文艺汇演,大成桥“围鼓子戏”以威武、戏路广(200多个湘戏,剧目随点随唱)获两个一等奖。
大成桥观音殿的额戏 折叠
每年一度的七天观音戏,固定为八本。为了照顾街房白天营业,中斋的早晚加演一本(即其中一日商店不杀猪羊,全体庙会人员和虔诚信士,吃一天素菜为中斋日)也有地方绅士和娱乐爱好者倡导春秋两季不定期加演。看戏者也有严规,台下另有一进厂房,专供妇女观看,男人不得入内,违者罚钱唱戏。
大成桥的故事会 折叠
按规章,主管观音会的四名首士,必须担任第二年故事会的主持人。故事会紧跟观音额戏的中斋前后三天为故事会,每天阵队相同,但四抬故事上的戏曲人物,一天一换,以示精彩。
故事会的阵队:
(一)四位首士开道,伴以杂耍“火流星”;(二)四把统伞;(三)二十面蜈蚣旗;(四)宫灯四至八盏;(五)九节龙灯配以大锣大鼓;(六)排灯四至八盏,写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清洁平安、欢天喜地、老幼康安、六畜兴旺等吉祥词语;(七)彩排高脚队伍(12—20人不等);(八)化装好的十八罗汉,小和尚队;(九)地故事,以彩排的“八仙庆寿”、“唐僧取经”、“古城相会”、“将相和”等戏剧列队随行;(十)四架抬故事,以精秀的小孩,彩装饰成“观音坐莲”、“刘海砍椎”、“哪咤闹海”等剧目成为故事会的压轴彩景;(十一)彩排“鱼翁戏蚌”;(十二)装彩四小孩的秋千压阵,间以四套小开台和大小乐器跟随。这纯属于农民的自娱自乐。
改革开放以后作过一次大的会演,邑人谢国恩作诗记载刊登在“宁乡诗词”第二辑上。诗题:大成桥故事会,相传始于明代,集民间技艺之盛,自娱自乐。然,自庆祝抗战胜利作过一次盛大演出后,即停办至今。一九九三年九月,乡民庆小康之乐,自发集资举办,使中断半个世纪的故事会得以恢复。节目精彩,规模宏大,观众数万,秩序井然。财东争先赞助,现场捐款四万余元,情景感人,诗以记之:故事台台自演编,引来老幼万千千。小生花脸青衣舞,狮子龙灯火流传。曲曲歌谣讴盛世,声声锣鼓震尧天。财东赞助添佳趣,一举捐资四万元。
大成桥方圆几十里妇孺皆知的一个故事发生在明代中叶。大成桥街口的南边一华里处有个大屋叫“高堂冲”,当时的业主叫欧星舫,家产大得吓人,收租过万担。大成桥周围的土地大部分是他的祖业。大成桥原来是座木桥,不时被山洪冲垮,行人极不方便。随着商业的繁荣,商铺不断增加,木桥不相适应,当地一些社会贤达倡议改建,由乡邻自愿捐资。唯独这个收租万担的大富豪一文不出,他向捐资人答复,他的佃农在大成桥的下游五十米处有座下泉塘湾木桥,他可走自己的桥来往。
当地群众也不因这个大户不捐资而气馁,历时三年终于将小木桥改建成四墩五搭的永固性石桥,并在桥头左侧立有四大块石碑。第一块碑文记载修桥经过和艰苦程度;其余三块尽是记载着捐资献工的名字。
几十年后,欧星舫的第八个儿子成婚。联姻的女方是益阳的何天佑家四小姐,女家是益阳最大的富户,收租过万担。成亲那天,男方、女方两家都要表现富有,热闹非凡。何氏嫁妆数不清,什么东西都凑成八,八的谐音是“发”,八八六十四台,还有四十八人的乐队,长喇叭有十八支,轿子都有百多张,四个随身丫环都是坐轿,迎亲队伍上千人。这样的队伍要经过大成桥就出了难题,大成桥的乡邻不允许他的迎亲队伍过桥,理由是修桥时欧星舫拒绝捐资。这个大富豪为怕有失体面,遂与当地协商,以红色毡毯铺垫桥面,以鞭炮不息过桥的苛刻条件,同意迎亲队伍过桥。
几十年之后,高堂冲的家业很快败落。千人迎亲的新娘子欧八太婆最后穷得讨米。她的娘家收租几万担为什么不支援她呢?因为联姻两家结怨太深,一直不通来往。原因是何天佑听错话音,乱表态。男家送了“八字”以后,何天佑派个宁乡籍的长工到高堂冲来察访,这个长工回家如实向主人秉报:讲高堂冲四代冒分家,人多紊杂难以维持。何的女婿欧八少爷名下分得租地一千多担。益阳与宁乡有些话语口音混紊,何天佑把“一千多担”听成“七千多担”,故依允婚事。又因成婚日,何天佑以大财东驾势,盛气凌人,高堂冲的槽门上悬有“翰林学士”的御赐扁额,进高堂冲的槽门不下轿,欧星舫是个“翰林学士”,见何天佑有故意奚落意思,故转身入内不见“亲家”,从此积怨,两家无往来。何四小姐远离娘家,孤立无援,落得讨米要饭的结局,而且讨米又不会问路,每天外出只会走原路,近邻几户怎么能长期供得起,只好带她走些新户。
这个故事为什么年久不息被传诵呢?捐资修桥是高堂冲九牛一毛之事,农民最痛恨“为富不仁”、以财傲众的人。修桥筑路是民间公认的美德,有意启示后人独不傲众,多做行善积德的事。民间还有“富不过三代”的警示语,细想充满哲理性。因为富家子女依赖祖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还有什么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祖业再多也不可能守住。
这个故事因有现实教育意义而记载于此。
旧宁乡人外出或在外乡人面前总好讲理由,称能干,所以外乡人就送给宁乡人一个绰号:“宁乡里手”。
土宁乡人在外买东西,总要跑三四个店子,先问问价,又比比货,然后再择其中一家买。其理由是:“货比三家不吃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 “买三家”,“货比货”,使宁乡人在外进货购物时,很少吃亏;宁乡人不管在哪里上学读书,大都勤学好问,争强好胜,其理由是:“学问学问,勤学好问”, “多读书,不得输”,因此,宁乡学子的学习成绩大都引人注目;宁乡人成了名人或是大人物,穿着上仍很随便,不修边幅,其理由是:“秀才不怕衣服破,就怕肚子里没得货”等等。宁乡人干什么都爱说个理由,或是说上两名,譬如:鼓励你学手艺,就会说:“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批评学习不求真懂的人就说:“不懂装懂,一世饭桶”;对旧的师徒关系不满,就说:“徒弟徒弟,三年奴隶,呷(吃)不得饱饭,打不得臭屁!”……宁乡人挂在嘴边或放在心里所念叨的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形成于宁乡地区劳动群众之中的民间谚语。这些谚语是经他们创作并广为口头流传的定型化的艺术短语,它形象地总结了人们的生产经验,生活知识和道德规范,以惊人的准确性,道出了事物十分复杂的本质,是带有讽劝、训诫、经验和哲理性特证的语言结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