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网络上读到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耀东先生发表于2005年4月《社科纵横》刊物上的一篇文章《李氏文化缘何落户陇西县》,文章里提到:“今陇西县与古陇西郡在名称上的同一,使陇西县成了陇西郡的代称。......海内外李氏宗亲都供奉‘陇西堂’,自称‘陇西李氏’,对‘陇西’二字怀有无限深情。因此,对‘陇西李氏’的任何改动,都将在他们的心理上和习惯上产生极大的不适应,甚至他们根本不能接受。现在,陇西和李氏已合而为一,无法分开。又由于陇西县曾长期为郡治,所以,在陇西郡不复存在的今天,陇西县理所当然地成了陇西郡唯一有资格的代称。” 对王耀东先生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同时也不由得让我想及我的家乡。其实,我的家乡也一直存在“潮州”与“潮汕”之争议。
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义安郡为潮州,取潮水往复之名,这是潮州称谓的开端。这时潮州隶属广州总管府;及至唐代垂拱、景云年间设置漳州后,潮州曾一度划归福州都督府管辖。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潮州一度改称潮阳郡,16年后又改称潮州,改由岭南节度使管辖了。宋朝以后,潮州的管辖地域一直包括现今的汕头、潮州、揭阳和兴梅地区,直至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增置揭阳县后,潮州管辖海阳、潮阳、揭阳三县,范围缩为现今的潮汕地区。这也就是潮汕地区有人称为“三阳”的来由。元朝,潮州改称潮州路,明清时又称潮州府。管辖范围有时包括兴梅地区,有时又不包括兴梅地区。清朝后期的1861年,汕头开埠,始有汕头之称。在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以府城潮州为中心的潮州府;1921年汕头正式称市,并逐渐成为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之才有“潮汕”之称。以府城潮州为中心的潮州府,自潮州府建立至“潮汕”一词取代“潮州”两字有一千三百三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汕头成为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2年设立粤东行政专员公署,府治原设于潮州,1955年又迁至汕头。所辖范围包括现今的潮汕、梅州、惠州一带。1956年粤东行政区专员公署分为惠阳、汕头两专区,把原来一直属于惠阳专区管辖海丰、陆丰划归汕头专区管辖。直至1965年新设置兴梅专区,把丰顺、大埔划归兴梅专区管辖。调整后的汕头专区管辖十县:澄海、潮阳、潮安、饶平、揭阳、普宁、惠来、揭西、陆丰、海丰。1981年国务院在汕头专区设立了汕头经济特区,1983年汕头专区改称汕头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1988年1月,设置地级汕尾市。1991年11月,汕头地区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汕头专区相继调整为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和揭阳市,成为现在的格局,习惯上称四市所管辖的范围为“潮汕”。
但现在的海外潮汕人(包括原属整个粤东地区)却依然保持其原来的习俗把自己称为潮州人。由于历史原因,海外人士仍习惯于将潮汕一词称之谓“潮州”(即原潮州府),因此潮州人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潮州人是指如今的潮州市(整个行政区)人,然而广义上的潮州人却依然指的是:包括原属整个粤东地区的人。即: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与梅州丰顺(南部的留隍镇、汤坑镇、汤南镇、黄金镇)、汕尾市陆丰县(东部的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湖东镇、碣石镇)及旅居海外等地的潮州民系的人。换句话来说,广义的潮州人就是生活于海内外潮人所认同的“潮州八邑”区域的人,包括今日的潮州、汕头、揭阳三座地级市,加梅州市的丰顺县。大致范围如下:海阳(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县)、潮阳(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揭阳(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澄海(澄海区、金平区、龙湖区)、饶平(饶平县、南澳县)、普宁(普宁市)、惠来(惠来县)、丰顺(丰顺县)。
从分析潮汕地区的历史沿革及地域范围看,潮州的概念侧重于民系,潮汕的概念侧重于地域;而潮州市只是潮汕区域的一个地名而已。
显然,今潮州不能等同于古潮州,也不能代表古潮州。一个明显的例子,海外5000多万华人华侨中,潮汕人占据约1000多万。海外的潮人华侨,他们自称“我是潮州人”,他们可能是现在的汕头市人或揭阳市人,也可能是现在的丰顺县人或陆丰县人,并不一定是现在的潮州市人。人们还是习惯于用古潮州来代表潮人族群,以及对这个群体的认同。
我们再来看看陇西。历史上,陇西的地域范围也在不断变迁,有“古陇西”和“今陇西”之分。古陇西和今陇西不是一个概念;古陇西是一个大的地域范围,它是指陇西郡,相当于省级范畴;今陇西指的是今天的陇西县。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国设置了陇西郡,郡治位于战国秦长城起点不远处的狄道(今临洮县);汉袭秦制,陇西郡治仍在狄道;范围包括现在的兰州、定西、天水及陇南等地区。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凡492年(实475年),狄道一直就是陇西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襄武县(今陇西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陇西郡地增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陇西郡治迁襄武县;延光三年(公元124年),陇西郡治迁还狄道县。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陇西郡治徙迁襄武。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废陇西郡,置渭州,州治襄武。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仍置陇西郡,郡治襄武。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恢复渭州建置,陇西郡改为渭州,州治仍在襄武;陇西郡之名从此消失。陇西郡历经魏、晋、南北朝、隋,直至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陇西郡治均在襄武。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改襄武县为陇西县。
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陇西郡治徙迁襄武,到公元1669年之前,在一千四百多年里,陇西县(或襄武县)历来都是西出长安的一大军事重镇、经济重镇、文化重镇。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挥过重要作用。公元1655年清设甘肃布政司(省),省会驻地先设在巩昌(今之陇西县城),1669年才迁至兰州,尔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才从陇西转到了兰州。
通过了解“古陇西”与“今陇西”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古陇西”表述的是一个群体,以及社会对陇西李氏这个群体的认同;而“今陇西”表述的只是一个地名陇西县。这一点就像我们的潮汕地区,虽然今潮州亦属于古潮州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能用今潮州等同于古潮州。
因此,尽管现在的陇西县属于古代陇西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陇西县并不能等同于陇西郡,也不能代表陇西李氏的郡望。我们不能因为自魏晋以来,陇西县一直是陇西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可以用陇西县代表陇西李氏这个群体。就像潮州市,我们不能因为潮州市一直是古潮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可以用潮州市代表潮州人这个群体,一样道理。
那么,在李渊诏定“陇西堂”、李世民诏令“陇西”为郡望时,李渊、李世民是以陇西郡的哪里为扎根地的呢?《辞海》对“郡望”是这样解释:“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换句话说,李渊、李世民是以谁为代表?这个代表人物的籍贯就是陇西李氏的扎根地所在。
显然,李渊、李世民是以李暠之族作为显贵之士族。只有李暠之族,才符合当时社会的儒家宗法之特征,才满足当时社会的儒家礼教之要求,作为四海望族。作为李暠一脉的大唐李氏也理所当然为四海望族。陇西李氏随着李唐王朝的文治武功而走向全国,名扬天下。所以,我们只要找出李暠、李渊的籍贯,就能够确定陇西李氏的扎根地。
我们描述一个人的籍贯,通常是写成“××省××县”;这个“××县”就是这个人的扎根地。据《魏书》记载,李暠为“陇西狄道人”,史称“西凉武昭王”。查阅资料及观阅碑林,多有李暠家族为“陇西狄道人”的记载。据《旧唐书·高祖本纪》载:“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西凉武昭王七代孙也。”因此,李暠、李渊均为狄道人;狄道就是陇西李氏的扎根地。即就是说,陇西李氏,扎根于狄道,狄道即今临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