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建筑之乡的由来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代,桓台的建筑工艺就已名闻遐迩,到明、清时代更加繁荣兴盛。“一把瓦刀天下闯”是代代桓台建筑工匠的真实写照。现在,建筑业一直是桓台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建筑之乡”也一直是桓台人引以为豪的地域“名片”。
1985年3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视察了桓台县。中共桓台县委书记徐学汉向彭真委员长汇报工作时,介绍了桓台县建筑业的悠久历史和近几年迅猛发展的情况。彭真委员长听了特别高兴,欣然应允为桓台县题词。彭真委员长回到北京后,在百忙之中亲笔为桓台县题写了“建筑之乡”四个字。199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桓台为“建筑之乡”。
桓台县的古建筑以神奇壮观、新颖规范、施工精良细致闻名于国内外。县境内的隋文宝塔、华严寺均系当时国内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冯氏住宅在当时被誉为住宅建筑的“建筑之根”。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忠勤祠”、“四世宫保坊”更是以其造型奇美,气势宏伟,古朴典雅,工艺精妙而闻名于世。这些都已成为桓台人精湛的建筑艺术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桓台建筑业这一传统工艺得以新的发展。桓台工匠承建的著名的郑州“二·七”纪念塔,以其设计新颖规范,砖木结构精巧成为郑州的一大景观。庄严肃穆的济南基督教堂则是由被称为桓台建筑发祥地的荆家镇工匠修建的。
岁月如歌。桓台建筑业的骄人业绩,诠释了“建筑之乡”的丰富内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