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之,但是工艺粗造原始,笔头是用丝线把毛系在木杆或铁、铜管的外边。到了秦代,秦朝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征平定匈奴、修筑长城。历时多年,与西安秦朝首都千里遥远,长年需要大量书信与朝中来往,靠刀刻竹简极不方便,就改用原始粗造的毛笔。但笔头易散,又容易脱落,很不应手,蒙恬在实践中偶出奇想,把笔头装入竹管内,用胶焊紧,用之大为顺手耐久。至今已两千多年,毛笔的基本工艺仍然没有改变。所以后世制笔人都尊蒙恬为毛笔鼻祖。
汉朝高祖刘邦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将蒙恬创造的制笔工艺纳近汉宫,命其刘氏族人学习研究,进一步精化,并将其所制之笔纳入宫廷专用毛笔。后来毛笔制作就做为汉宫的一门绝技,世代相传,传男不传女。到了西汉末年,刘邦的第八世孙刘钦,其子刘演、刘秀,长孙刘彦等家人,无不精通毛笔工艺制作。刘钦和刘演先后在南顿做县令,也把毛笔制作带到了南顿(今项城南顿镇)刘演的儿子刘彦专司其事。后,王莽篡权,追杀刘氏后裔,此时刘钦已经去世,刘演携带全家逃往湖北,路过汝阳郡境内(今项城孙店镇汝阳刘村)时,其子刘彦突病,不能随行,刘演就把刘彦托付到一个农家保护起来,自己带着其他家人逃往湖北春陵。刘彦病好后,和救治、保护他生命的这家女子成婚,专司制笔,过起了平民生活。
为不使王莽政权发现,就隐瞒身份,以汝阳的刘氏外称。生儿育女,买笔糊口,生活平静,乐在其中。刘演和刘秀在湖北春凌起兵。刘演智勇超人,带领大军所向披靡,昆阳大战战功卓著,始帝刘玄怕刘演功高盖世篡夺权位,借故将其杀害。刘秀接替刘演的事业,终于击败王莽,恢复汉室,在洛阳建立了东汉王朝。后派人从项城南顿到湖北顺着当年被王莽追杀的逃跑路线,寻找其侄子刘彦的下落。终于在汝阳郡北的一个无名小村(今项城孙店乡汝阳刘村)找到,后接回宫中,善加宽慰和款待,封为御笔官。专门管毛笔的制作和宫廷的供应。刘彦过贯了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平民生活,对出入有规、生活奢侈的生活极不适应,经常疏于宫廷礼仪,屡受到排挤,心情郁闷。多次要求回乡生活。光武帝刘秀不好强留,就顺从了侄子的心愿,将刘彦一家送回其当年避难的农村,并将该村封为汝阳刘氏村,毛笔也叫汝阳刘毛笔,继续专为宫廷做笔。自此,刘彦遂带祖孙继承、精研、发展毛笔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又六十五代,经历了多少战争风云、朝代更替,两千多年,汝阳刘毛笔始终流传有续、未尝间断,且工艺质量更加炉火纯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