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有鱼米乡之称。外地客来汉川,都爱吃“二河三蒸”,二河三蒸”则是指清蒸、粉蒸、泡蒸三种蒸菜方法。
“二河三蒸”源于“沔阳三蒸”,“沔阳三蒸”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与沔阳是水乡泽国有关。据记载,当时沔阳是:“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平民百姓吃不起粒粒如珠玑的大米,只有用少许杂粮磨粉,拌合鱼虾,野菜、藕块投箪而蒸,以此充饥。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了驰名湖北的传统名菜。“三蒸”之一的蒸菜,以蒸筒蒿为上品。在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沔阳三蒸”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他主管后勤的妻子潘氏(一说为罗氏)非常体察军情(起义军常行军打仗吃夹生饭、盐水菜,多有患消化道病症者),在起义军攻陷沔阳县城后,为犒劳兵士,她亲自下厨,别出心裁,将肉、鱼、藕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肉、鱼、藕味美质融,兵士啧啧称赞。起义军吃上这样好的饭菜后,士气大振,经常常打胜仗,柴桑一战,大挫元军,促成了陈友谅在九江称王之举。
二河三蒸”是由清蒸、泡蒸、粉蒸组成的;清蒸的主要对象是鱼,即将要蒸的鱼杀好洗净,在鱼表面剖几刀,撒上盐稍微放置十分钟就可以上蒸屉了;泡蒸是将泡发的干菜调好作料后上蒸屉蒸熟,最讲究也是色香味最好的是粉蒸菜系了;粉蒸的菜品可谓无所不包,几乎所有能吃的菜都可以拿来蒸制;粉蒸最看重的是米粉的制作和味道的调和,其做法也较复杂。将精选的大米用石磨磨碎(不能太细)成米粉,再将适量的米粉加进五味调好,把要蒸制的食物放进调好味道的米粉里裹上厚薄均匀的一层米粉,然后放在碗里面置于蒸屉中用大火蒸制,蒸制熟了后将碗倒过来把蒸熟了的菜品换进另外的碗里,最后淋上“油醋”(所谓油醋是将油烧好加进葱姜蒜爆锅后再加进适量的醋和水调制的)就可以上桌了,粉蒸中最好吃的是蒸藕、蒸芋头。由于清蒸、粉蒸、泡蒸的方式不同,对时间、火候、用料极为讲究,故味道、色彩迥然不同,实乃上乘的美味佳肴。
好酒还需会吆喝。而今,“沔阳三蒸”已捷足先登,打响了品牌,“二河三蒸”及其汉川本帮菜亦应雄起,以独特的风味和文化内涵,唱响汉川菜的品牌,让更多的游客吃在汉川,乐在汉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