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名吃—炸油鬼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平山县

炸油鬼是石家庄平山县的特色风味小吃,是当地过年时必上的食物,在当地,过节的时候,过去炸油鬼的老把式会帮忙给人们炸一天,口味的确和街上卖的油条不同堪称平山一绝。这是一种油炸食品,感觉跟平常的油条没什么两样,可吃起来却大有不同,色泽金黄剔透,吃起来又柔软又清脆,让你回味无穷。

制作原料:

小麦面粉、食盐、食用碱、食用白矾、食用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最好)、温水

制作方法:

第一步:将适量的食盐和食用白矾放在一起,用温水倒入食盐和白矾中进行搅拌,让它变成混合溶液,再取适量的食用碱,用温水惊醒调配,也将它化成碱溶液,然后,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这一步很重要,会影响到“油鬼”炸出来后的膨胀程度。配料讲究三矾二碱七钱(一两的十分之一是一钱)盐。

第二步:和面,在小麦面粉中放入第一步调配好的水溶液,和面时要用手来和,以折叠式手法拆面。将面和好后(和面要做到三光:面光、手光、容器光)放在面盆中进行“醒面”这个过程最少要4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面粉会自行发酵,这样做可以让面粉更加柔软,这样炸出来的“油鬼”才会膨胀起来。

第三歩:将醒好的面放在大的案板上,用刀切成块,用手将每一块面柔成圆团,在柔的过程中,在面快上铺以少量食用油,让它不粘面板,柔几分钟后,在将它放入面盆里进行“醒面”时间要半小时以上,这样也是为了使“油鬼”更柔软更膨胀。

第四步:用手将醒好的面团捋成长长的椭圆形面棒,用刀切去面棒两头形状不规则的部分,把这两部分面揉在一块,并做成薄一点的面皮,然后包裹在中间规则的面棒上,这样可增加面的韧度。

第五步:将上步包好的面棒进一步捋成扁平状,然后用刀切成一个一个10公分左右的扁条状小面快。然后,可以把小面块做成形状。

第六步:把做好的小面块放入油锅进行烹炸,在这个过程中,小面块会渐渐油白变黄并且膨胀起来,待它炸到金黄完全膨胀起来之后,用一根长筷子夹出来,这是金黄、膨胀饱满的“油鬼”就做成了。

炸油鬼传说:

中国历史上的南宋王朝,尤其是高宗赵构当政统治期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等人,激起了天下老百姓极大的不满。但毕竟是奸臣当道,天下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绍兴八年(1138年),正是在南宋高宗赵构当政统治的时候,达,人烟稠密,都城临安(今杭州市)工商业比较发市区南抵江滨,西包括著名的“西湖”。人们传说,就在市区非常繁华的一个地方,有一家卖烧饼的“烧饼铺”,铺里有一个伙计,人称“王小二”,他为人厚道,聪明伶俐。他在“烧饼铺”卖烧饼,接触人多,人来人往的,当他听说抗金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给杀害了打心眼里痛恨秦桧。他一边卖烧饼,就一边琢磨起来了,想什么办法才能戏弄奸臣秦桧,为天下百姓出口气呢!人称的这位聪明伶俐的“王小二”,经过几天苦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有一天,他精心制作出了许多面人,捏成像奸臣秦桧和其妻王氏的样子(因为他老婆也很坏),并将他们俩,给背靠背地粘在一起,放在滚油锅里炸,一边炸,一边大声喊叫:“大家快看:油炸烩啦!”路过的行人,听见大声喊,那有不好事的,就都前来看热闹,不一会儿,里三层外三层,大家都前来看“油炸烩”。人群中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的人,就故意大声喊:“王小二,我也要一对‘油炸烩’。”不仅如此,他冲着人群,紧接着又高声呐喊道:“我先要揪掉他(她)的脑吃……”逗得人们笑声一片。人群里,有的人,嘴里还说什么“吃油炸烩,让人心里真痛快!”

这样,“王小二”烧饼铺的“油炸烩”,很快就传遍了南宋的都城——临安。前来吃“油炸烩”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闹得烧饼铺的买卖十分兴隆。闹得王小二做背靠背一对的面人,炸又炸不过来了。怎么办?聪明伶俐的“王小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有了:就取其象征之意,将背靠背地粘在一起的面人,给改做成为两根面粘在一起,放到滚油锅里炸。后来,人们都管它叫做“油炸鬼”。再后来,渐渐就出现了人们管“油炸鬼”称作“油条”了,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平山的炸油鬼是平山的特色小吃,很有名气,但也不是满大街都能看见,现在也更是极少了,想要吃上还真得下功夫找上一找。

由此可看出平山人真是了不起,能把这样一种很传统的北方美食流传至今,足以看出他们生活得踏实,从容,不浮躁,不功利,还很有文化。不简单!

在这里呼吁一声:建议平山炸油鬼申遗!

(2014-05-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