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博物馆新馆

家乡区县: 贵阳市观山湖区

贵州省博物馆新馆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市行政中心东南侧观山公园东北角地块,西南临观山湖,新馆占地4.74公顷。项目简介编辑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项目总建筑面积42996平方米,其中:陈列展览用房16610平方米,文物库房及文物库房管理用房9500平方米,教育及综合服务用房3280平方米,行政办公及业务用房1860平方米,附属设施用房1957平方米,地下室工程9789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总投资38553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约28135万元。
鸟瞰图规划设计条件:容积率≤1.0,建筑密度≤40%,绿地率≥40%,建筑限高≤50米,停车位数量300辆,需增加环湖通道。
2构思理念编辑总体构思:“菱石虽小,内蕴贵州文化千山千岛”
“织锦龙纹,解码夜郎人群遗传基因”
多元一体的菱石理念:
理念一:响应山地环境能量
远古贵州曾属浩瀚的“特提斯洋”,是世界古生物最早的家园。?过10亿年前从“武陵回旋”开始的18次升降运动和3次褶皱运动,最终形成了贵州今天山地占97%的地理环境。不平凡的环境自然蕴含了不平凡的能量。
菱形巨石—载体切削—吸纳自然能源—坚固永恒的精神象征
理念二:功能革新
博物馆功能的革新使新馆从单一的收藏展览功能转变为社会活动中心。为此将其构架和形态相应转变,新馆复杂的活动功能压缩、重组为七大功能板块,其中收藏、展示、停车和管理四大组团为固定板块,而城市客厅及礼仪大厅、教育与培训、消费与公众服务三大组团为活动板块,这些组团通过室内的街道和室外的“非遗栈道”相连,形成一个吸纳环境能量的有机共生的未来博物馆。
理念三:信息载体
由于采用了鱼腮式外墙构造,因此新馆表皮可行使生态呼吸功能,由于在外墙中嵌入LED光电二极管灯,因此外皮可实现灯光效果的变幻和控制;由于外墙石材采用图案化电脑辅助切割,因此贵州自然历史文化图像信息可以保存在外墙中供人发掘。
理念四:由传统“人类学”→主体人类学
增设的民俗表演人员常住四层
部分神圣之器物只向内部长者和特殊贵宾开放
聘请民间民俗人士成为馆员
常设民俗活动,部分向观众开放
富于环境能量的山地贵州,早在宋朝就有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抗战时中华民族曾来此“山地”寻求复兴的柱石;毛主席也曾在贵州发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感悟。这些是功能革新的源泉,也是设计理念的源泉。
3主要设计依据编辑1.依据性文件
1)《贵州博物馆新馆竞赛文件》(2008-6-9)
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08-12-29)
3)《贵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08
入口效果图2. 地形图依据
贵州省博物馆依据贵阳市测绘院2008年7月绘1:1000地形图.该地形图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为1.0米。
3.主要法规和标准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2).《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66-91
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设计规范》 JGJ50-2001、J114-2001
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7).《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98-98
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 100-98
9).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97
10). 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及法规
4.设计基础资料
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建设用地位于贵阳市金阳新区观山公园东北角,用地面积4.74公顷,呈不规则地形,东西方向长约220米,南北方向长约260米。场址为浅丘地形,由北至南逐渐降低,北侧道路标高1284.38米,南东侧洼地最低点标高约1276米,南北高差约8米。西南侧有一山体,为用地最高点,海拔1294.2米。
用地北临60米宽城市主干道ó宾路,该道路在用地范围内高差约3.5米,根据金阳新区规划,临ó宾路一侧退让20米绿化带为建设用地;用地南部、西部临观山湖水库,水库洪水位高程为1277.7米;东侧为自然山体。
建设场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3.4℃,高气温32℃(7月份),最低气温-5℃(1月份);降雨量平均1200MM,无霜期230天左右,场区风力以东北风最巨,正南风次之,无西北风及西风,年平均风速2.7米/秒,东北风最大时风速为10米/秒。
5. 工程规模和设计标准
贵州省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标准:省级大型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建筑耐火等级一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按七度地震烈度计算,在抗震措施上,按八度进行设计;地下室人防标准按六级要求。
4总平面设计编辑1.区位与环境
场地北接ó宾路,西临观山湖,东面城市绿化山体,南俯小水湾。区内有小山头一座,地势平坦,北高南低,没有人工障°物。场地西北地块为市级行政中心。西南和西向湖景为最佳景观方向,东南向山景亦佳。
2.总体布局
地块北边开始向地块中心缓坡升起,直到中央部分高出地块北边界4米。这个台地成为贵博入口平台层,可俯视四面景观。观众从北广场入口进出,西侧-8米标高设小广场供临展观众疏散,贵宾从西侧高地入口,服务辅助从东侧出入。南广场连接公园和屋顶室外表演场地,提供公众观赏观山公园的高位平台,该平台在新馆闭馆后仍向公众开放。
3.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采用以ó宾路海拔1284作为基准面,建筑依小山而建,主平台设在1288米标高,形成高台庄重平稳。
4.道路与交通
1、场地外部入口:进出入场地的外部主要出入口设置在ó宾路上。北广
滨水——观山湖场有车道进入供观众上下车。西侧环路设小广场辅助车行出入口。
2、车行组织:车辆进入场地后有周边环路到达场地内各功能区,此外其它路面交通均受到严格的限制,有组织地进入各车行入口:观众下落处、大客下落处、贵宾下落处、临展下落处,服务车辆如临展货运入口、文物货运入口、其它服务下落处直接进入半地下层。
3、步行流线:步行人流主要从北侧主广场进入,临展可从西广场出入。由于采用了微地形屋顶广场手法,人流在观赏屋顶景观和表演后可以缓步下行到南侧的观山公园。
4、静态交通:主要的公众地下停车库设于场地北侧角部,由地下车道进入。北广场西北角设大巴停车场,西部高地设贵宾停车区,西南侧设内部停车场。停车方式以地下停车为主,地面停车为辅。地面停车均采用嵌草式停车场。


5建筑设计编辑(一)方案构思特点
1.形体生成
?过多方案优化比较,在斜向的场地上放置100米边长的巨型菱石,对场地取得最大限度的占领和控制,这样的控制将是决定性的和永久性的,不因周边建设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菱石在某种神秘力量的雕琢下由西南而东北,自下而上消减切削,获得间隙和空间,并完成最终造型。
这样一个简洁的菱石造型,在中国省级博物馆中是响亮而独一无二的。
2.载体外墙
生态载体——除了传统的结构和维护功能之外,贵博新馆外墙还行使呼吸生态功能。采用地方页岩片石垂直叠放形成20至200毫米间隙,其内设置自动开关控制系统,类似鱼鳃?理,在BA系统控制下进行生态呼吸。
光电载体——配合图案在建筑内层设置发光二极管LED灯,在早晨、黄昏和夜间,配合光色变化、配合节庆需要为建筑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富于图案和色彩变化的新感觉。该技术在“水立方”等建筑运用中获得成功,其强大的技术潜力将为贵博新馆带来惊喜。
信息载体——简洁的菱形体块配合地方传统图案,在整体格律控制的基础上,局部突出或显现造型形成?龙点睛的效果,为整体增添一种庄重感,又强化了博物馆建筑的身份。
3.陈列设计
基本陈列和主题陈列的展厅被分解为大小不等的空间单元,将连续的主体陈列划分布展节奏,提高参观效果。沿两层展厅的周边设置2米宽的检修走道和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光资源容器”,为每个展厅都争取到宝贵的自然采光,。该容器通过导光井将自然光直接引入到展柜和展台等用光点,?过计算的通光量保证处理后的光照能够满足正常冬日日照下的展出需要,从而节省了白天的多数照明电耗。?过窗外遮阳片、安全防护网、紫外线过滤片、红外线
过滤片、及其它有害射线过滤片,自动或人工监视实际采光照度,并进行自动或手工调节控制,从而保证展品得到最佳照明效果。不仅节能,全光谱自然光可以更好的还?展品从而提高展出质量,更好适应人的视觉生理从而消除“博
物馆疲劳症”
临时陈列放置于沿街层的上下各四米高度,让观众既可以从微地形的缓坡上进 入临时展厅,也可以从下沉4米的半地下通道进入临时展厅,提高使用效率。临时展厅有一半的面积可以得到自然采光。
4.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分为展厅库房等功能用房和公共开放空间两大部分。前者严格按照各自功能要求和展藏要求进行设计,后者将页岩片石特色引入室内,创造隐喻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环境特色。利用屋顶花园引进自然采光,创造出独特的效果。增设独立通高的“仪式大厅”,可以胜任举办正式的国家级政府接待的任务。
5.屋顶露天表演场地
内部空间来源于古生物化石,服务于提升功能,指向于环境景观。

D7G(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