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清等多次重修扩建,浚县古城渐趋完整。解放后,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渐次拆除,现仅存沿卫河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古城中心文治阁。
沿卫河古城墙南北长768米,高5.7米,宽7米。基部铺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内实以夯土,白灰灌浆,伴以桐油,坚固异常。城墙南北两侧有券形顶城门二个。北部为观澜门,南部为允淑门。允淑门高4.75米,宽5.48米。门左侧墙壁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修允淑门石碑1通。姑山古城墙遗迹东西长200米,高3.5米,仅存夯土。
浚县古城高峻坚固,构筑精细,而且襟山带河,地理形势非凡。明代天启年间,浚县知县赵健极称其“形胜甲于阳平”。民间流传“南京到北京,比不上浚县城”。浚县古城墙是我国古代城墙建筑的优秀作品,虽历经六百余年的人为和自然毁坏,仍稳固如初,可见当初建造之坚固,工艺之精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才能,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墙的修建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同时,浚县古城墙历史上作为浚县城市的主要保护体,历经几百年的战争摧残和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其简易实用的建筑手法以及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为当今建筑技艺提供了可靠的借鉴之处。此外,浚县古城墙是卫运河沿岸遗存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对于研究卫运河的历史变迁、大运河申遗具有重大意义。
欢迎广大爱旅游的朋友过来结伴旅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