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公元604年, 隋炀帝离开首都长安,到洛阳巡游。第二年,他下令着手两大工程:迁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成千上万的劳工花了六年的时间,将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完成了全176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钱塘江畔的杭州城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著称于世。然而, 追本溯源,杭州城的兴起却是因为京杭大运河。正如其名,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起于北京,止于杭州城西拱宸桥。回溯历史,运河的雏形可以远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攻打齐国而挖邗沟。而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早期的运河工程多为区域性的,且服务于军事为主。而到了隋炀帝时期,统治者为了掌握江南的财富并控制南方,才真正把各段运河连为一体,统一规划,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至杭州,北上北京的运河。运河的挖掘不仅为身居北方的统治者带来了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更催生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繁华,唐宋时期尤盛。到了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年代,统治者南下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诗人写下痛心的诗句,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抛去诗人讽刺统治者腐败的中心思想,当年杭州城的繁华可见一斑,堪比都城。到了元朝,虽然几经改朝换代,然而这条贯通南北的运河从未在统治者的青眼中消失。这条运河不仅在地理上贯通南北,更是打通了帝国的经济命脉。元统治者改良运河,从杭州取直去往北京,当时的元大都。到了明清时期,历朝统治者都予以疏通整修,可见运河在统治者心目中的重要性。如今,京杭大运河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一段,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滋养着这个泱泱大国。
拱宸桥西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是近年来杭州市的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秉承着修旧如旧的选择,街区建成后,原住民非但没有被迁移,越来越多另有住处的老住户都被这久违而熟悉的风尘味道而吸引,纷纷搬回来,在这里身体力行这座枕水都市的闲适。
走进运河文化广场,一座气势磅礴的运河文化博物馆便出现在眼前。广场的一侧是一座石牌坊,穿过石牌坊,江南水乡独有的温婉风景在天地间铺展开来。站在拱宸桥头,回头望是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大厦,还有新兴的运河上街,一座长余七百米高六层的购物商城,店铺正陆陆续续地开始营业,到五月将盛大开幕。而眼前,一条大河波浪宽, 载着货物的轮船在水面剪开一道道波纹, 一路北上,带着江南的富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