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91--172):字伯始,东汉南郡华容(今潜江)人。出身官宦世家。汉安帝时举孝廉,累迁为尚书仆射。顺帝选立皇后,他上书主张宜以出身、德、年、貌为标准。后历官司徒、太尉、录尚书事、司空、太尉等职。曾以策立桓帝功封安乐乡侯。居台省三十余年,历事六帝,所辟皆天下名士。著有《官箴》48篇。卒后谥文恭。
刘焉(?--194):字君郎,东汉江夏竟陵(今潜江西北)人。汉宗室。初仕州郡,后举贤良方正,历洛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职。汉灵帝时建议设置州牧,并求出任益州牧。任职期间,注意收笼人心,扩充实力,派张鲁驻守汉中,割断与中原联系,并诛杀州内豪强,击败叛兵,稳定州内统治,形成了割据益州的局面。后因二子刘范、刘诞被诛杀,州治绵竹遭火灾,哀痛发病卒。
刘璋(?--219):字季玉,刘焉之子,江夏郡竟陵(今潜江西北)人。东汉末继其父刘焉为益州牧,割据四川,与汉中张鲁为仇。当曹操征荆州,已定汉中,遣入致敬于曹操,加为振威将军。后与曹操绝。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迎刘备入川,以粮米车马絮帛等资给刘备,使讨张鲁。十九年,刘备回师攻成都,璋出降,被安置于南郡公安(湖北公安县西北)。二十四年,孙权杀关羽,取荆州,又任璋为益州牧,驻秭归。
甘鹏云(1861--1940):近代藏书家、学者。字药樵,号翼父,别号耐公、耐翁,晚号息园居士,潜江人。13岁补博士弟子员,后入两湖书院,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任工部主事,旋赴日本游学。归国任度支部主事、黑龙江财政监理官、吉林财政监理官。入民国,历任杀虎关监督,吉林国税厅筹备处长,山西烟酒公卖局长兼清理官产总办,众议员。构“息园”藏书楼,藏书20万卷。主纂《湖北文征》。著有《鲁文恪公集》、《竟陵先贤传》、《花影老人遗著》、《素风集拾遗》、《大隐楼集》、《潜庐类稿》、《经学源流考》、《潜江旧闻》、《崇雅堂书录》、《崇雅堂碑录》、《楚师儒传》、《潜江书征》、《随笔》等。
傅慈祥(1872--1900):原名元臣,字良弼,潜江杨家嘴人。1894年肄业两湖书院,后考入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赴日留学,初入成城学校,后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加入兴中会,并与吴禄贞等共组励志学会。1900年参与领导自立军起义,事泄与唐才常、林圭等11人被捕,8月23日一同遇难于武昌紫阳湖畔。遗著有《南斋诗文集》。
刘静庵(1875--1911):原名贞一,又名大雄,潜江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湖北新军黎元洪部当文案。次年与吕大森等在武昌组织革命围体“科学补习所”,为策应湖南华兴会长沙起义而失败。旋组织王汉等行刺清户部侍郎铁良,亦未遂。三十二年春,几经筹划,利用美国基督教武昌圣公会阅览室“日知会”名义,组成革命团体,被推为总斡事。同年冬,遵照孙中山指示,计划支援萍、浏、醴起义。因判徒告密,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五年,坚贞不屈,人称“铁汉”。武昌起义前三个月,病死于狱中。
李书城(1882--1965):潜江人。清末秀才。同盟会发起人之一。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1年在武昌起义中。任武汉民军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军事秘书兼陆军部顾问官。1913年参加讨袁之役。次年随黄兴流亡日本、美国。1916年回国。曾任北京大总统府顾问,国务院参议,摄政内阁陆军总长,北伐军总司令部顾问,冯阎讨蒋军顾问。1948年在湖北组织和平促进委员会,为两湖地区的解放作出了贡献。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农业部长。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李汉俊(1890-1927):潜江人,李书城之弟。1902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1918年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写作、翻译工作,传播新文化及马克思主义。1920年与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时创办《劳动界》周刊,并赴武汉帮助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上海小组代表。1922后回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曾任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委员。后因意见分歧,脱离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赴上海任教。后回武汉,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省党部青年部长。是中共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7年12月17日在武汉被桂系军阀杀害。
严映皋(1901--1994):号德俊,潜江人,黄埔军校第5期步科毕业。抗战期间曾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学生总队大队长,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西北分团教育处副处长,1941年任第1军78师副师长,1942年10月任第80军新编27师少将师长,1948年春任第16军109师师长,1949年1月在北平参加起义。后任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候补委员,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理事。在上海病逝。
周开成(1906-- ?):字涤州,潜江人,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6期、中央军校高教班第1期毕业。1944年任第8军荣誉1师1团上校团长,参加远征军入缅抗战,后任第8军荣誉1师副师长,1946年任第8军独立旅少将旅长,后任山东警备第4旅旅长,1947年12月任第8军42师师长,1948年9月任第8军副军长,11月任第8军少将军长,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后任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专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
曹禺(1910--1996):作家、戏剧教育家。潜江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同年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1936年后任南京国立剧专教授,江安国立剧专、复旦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讲学。同年回国。建国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王昭君》等。
周春元(1911--1984):名光荣,字义德,历史学家。潜江沱埠垸袁桥村人。1937年8月考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41年考入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次年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教授至重庆,担任《文史杂志》的编辑。1943年,考入武汉大学读研究生,1946年获硕士学位。这期间,他曾参加中共秘密领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会”。毕业后,在湖北师范学院任讲师,后晋升副教授,1948年至贵阳师范学院任教。1949年3月,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示威和护校活动。1953年起任贵阳师范学院历史系系主任。“文化大革命”中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1979年组织为他平反并恢复了历史系系主任职务。1981年晋升教授。1984年6月加入中共。历任贵阳师院图书馆长、工会主席、副教务长、州省政协常委、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历史研究会副理事长、贵州省古籍整理小组组长、贵州民族学会常务理事。著《魏晋南北朝典考》、《论史》、《贵州古代史》、《方志学概论》。
周家美(1913--1997):潜江人。1932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中共。历任红2军团4师12团营特派员,第10团特派员,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营特派员,晋察冀军区宋支队34大队特派员,骑兵大队政治委员,冀东军区13军分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教导大队大队长,第12团参谋长,冀热字军区第16军分区第8地区区队长,冀东军区成立第16军分区时,新建18团团长,冀热辽军区第22旅旅长,冀察热辽军区18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辽西军区参谋长。建国后,任辽西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曾祥煌(1914--1981):潜江人,1931年加入共青团,次年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中共。历任红2军团6师16团连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120师直属通信营教导员、中共神池县委书记、120师政治部教导队队长兼政委、独立游击3支队7团政委、358旅715团政委,西北野战军1纵358旅715团政委,358旅副政委、政委。建国后,历任师政委、旅大警备区副政委、57速成中学校长、军政委、雷达工程学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仇兴太(1914--2004):潜江人。1934年8月加入中共。参加了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历任营长、科长、团参谋长、团长、副师长、军分区副司令员,陕西省榆林军分区司令员等职。以副军职离休。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张先汉(1956-- ):潜江人。历任南京军区联勤部13分部部长,南京军区联勤部副部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