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未了解的家乡
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置县,属九江郡,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遗存众多,名人辈出,文化灿烂,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
合肥处于战略要冲,史称“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吴逐鹿,在合肥纷战32年之久。公元215年,张辽率八百精锐挫败东吴十万大军,孙权策马跃过西津桥,落荒而逃,三国演义第67回形象描绘“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张辽威震逍遥津”。作为三国故地,合肥遗存曹操教练五百弓弩手的古教弩台、魏将满宠修建的“三国新城”遗址,至今流传着斛兵塘、藏舟浦、筝笛浦等动人传说。
合肥是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的家乡,包公一生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清正廉洁,留下了“包青天”的美誉。公元999年,包公出生在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公元1027年,中进士,任建昌知县(江西永修),但是,他辞官不授,在家侍奉父母。公元1037年,已39岁的包公登上仕途,离家出任扬州天长知县,在合肥生活近40年。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次年八月,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合肥是包公的出生地和墓葬地,拥有众多遗迹。香花墩是包公幼年读书地,《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包孝肃读书处,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包公祠位于香花墩上,四面环水,始建于公元1066年,是国内外包公祠和包公庙的鼻祖,清末李鸿章捐银重修;包公墓收敛着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
合肥是淮军的发祥地,主要淮军将领的故里,《辞海》的“淮军”条中,列出淮军主要将领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9人中有7位是合肥人,另外2人吴长庆和丁汝昌是原庐州府辖下的庐江人。淮军由李鸿章创立于19世纪60年代,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近代,将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皇家御林军改变为国防军的新式军队,从咸丰到光绪年间,历经半个世纪的兴衰,成为晚清三大政治、军事集团(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李鸿章创立的淮军、袁世凯创立的北洋集团)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晚清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鸿章是淮军最重要的将领,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出将入相历四十年,东亚西欧涉九万里,掌握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同时,李鸿章镇压捻军、太平军,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合肥是一座科教之城。这里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世界科技城市联盟城市之一,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正在建设中国科学城。这里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合肥物质研究所等200多所科研机构,23万科研人员,智力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全国有8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合肥占2个,分别为中科大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超导托卡马史聚变实验装置。合肥科教游已成为安徽旅游的知名品牌,旅游人学科技,科技人当导游成为合肥一道靓丽风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