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末至康熙初年,当时我县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自满族人出口“跑马占圈”之后,他们把所占地盘延边界用就地砍倒的树木加上杖围栏,以标明自己的地域范围。所以,当时为了区别地块,王姓占的地方就称“王家杖子”,李姓占的即称“李杖子”,以此类推,后沿用成为地名。
青龙境内主要有两个旗:正蓝旗和正白旗。正蓝旗多数为庄头家人及家丁。主要为庄主经营庄田而来,分布在县东一带。正白旗属于内务府鹰户、鹰手,主要是为皇宫内狩猎和跑马占圈来此定居的,居住在县城附近及县西一带。还有少数镶黄旗、正黄旗等,来的原由有逃荒的、避难的及奖励的功臣等等。
满族正蓝旗董氏家族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有“张董不分”之说。张董姓氏因何不分,并无典籍可考,据悉,青龙少数民族除了张董不分外,还有“郭国不分”,“富付不分”、“徐铁不分”等。张董氏家族近代家谱记载由第八代世祖改为张姓。其先祖董宜道系辽宁铁岭董家铺人,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入关,为奠定大清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恩赐跑马占圈,后辈子孙繁衍众多,徙居长城五口之外(青山口、河流口、徐流口、刘家口、桃林口),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原三岔口乡的官场、南杖子、庄窠、梢枝峪、山城子、夹角石。娄子石乡的娄子石、绿马崖、其巨口。牛心坨乡的牛心坨、山啦嘎、老鸦窝、塌山、大岭。当障子乡的杨树底下、立兴店、草房、瓦房等处,均为满族张董姓后裔。因祖训不一,有的村仍然延续一辈子姓张,一辈子姓董。而有的村则一直姓张或姓董。不管姓张或姓董,其辈分脉络清晰。如祖宗董宜道始为第一世,其子世祯、世杰、世英为第二世,依次类推,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所以末门辈分较大,如牛心坨、老鸦窝等地辈分大,十世尚有人健在,而梢枝峪、山啦嘎、娄子石等处辈分较小,已延续到十八世。文化大革命前官场村立有祖先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先祖的塑像、血衣和大刀,供后人祭祀。文化大革命后已荡然无存。
我县不单在三岔口一带有“张董不分”,在双山子镇的三合店还有“张李不分”、瓦房村有“张莫不分”、青龙镇的三门店和满杖子有“佟满不分”、朱杖子乡后白枣山有“赵李不分”、木头凳山东村有“安赵不分”、茨榆山有“徐铁不分”、王厂的“山刘不分”等等。这些姓氏不分每个都是一部发人深省、意味深长的传说故事。
清康熙九年,皇宫内务府正白旗十六姓鹰户奉旨出冷口“跑马占圈”,该地当时属“边外空地”,荒无人烟,且蒿草丛生,古树参天。此地也是他们做为“鹰手”多年为宫廷御膳房放鹰狩猎的地方。开始占在肖营子一带,后“分丁拨户”到县西各地。通常说的十六大姓有:“张、王、李、肖,佟、宋、满、高,刘、杨、谢、马,金、于、崔、邵”。
东蒿村李姓来历,家谱“兰、年、林、春、贤,昌、恩、世、国、兆,广、宝、永、庆、兴”。东蒿村李姓在满族入关前,居长白山一带,满洲正蓝旗,翻译成满姓为“罕楚hanc'yu”。清顺治时随龙入关,中原平定后居山东文登,康熙九年出冷口到今东蒿村一带为豫亲王多铎管理王庄,并出任“庄头”,从此立庄定居。
过去满族人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外人进家门禁止戴狗皮帽子。这些禁忌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狗救驾”的传说,二是狗在满族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关于狗救驾的传说大致意思是:相传有一次努尔哈赤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追赶,追兵眼看就要逼近,努尔哈赤急忙躲藏在附近的一处芦苇荡里。当李成梁带兵追至跟前时,一看这漫地芦苇如何去找?就心生一计,下令士兵放火点燃芦苇荡。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李成梁想努尔哈赤必死无疑,就放心的撤回士兵。其实努尔哈赤并没有被烧死,正当火要烧到跟前时,突然一只大黄狗满身沾水将火滚灭,救了努尔哈赤。为了感谢黄狗救驾,所以满族人才有如此禁忌。除了传说之外,其实满族作为游牧民族和狩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狗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感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