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1893-1949):抗日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蒲城孙镇甘北村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参加陕西护国军,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10月任陕北国民军前敌总指挥。1925年7月任国民党第3师师长,1927年任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第十军军长、东路军前敌总指挥,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21师师长。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4师师长,驻防河南。1930年后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曾请缨抗日,遭冷遇。1935年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奉命阻击红军北上,损失惨重。中共《八一宣言》发表后,接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曾与中共代表协商抗日事宜。1936年12月12日与张学良进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及其随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逼迫出国。七七事变后,要求回国抗日,遭蒋拒绝。1937年11月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后被骗至南昌遭囚禁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被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享年56岁。
王鼎(1768-1842):清代著名抗英名相,道光皇帝的老师,蒲城县西街达仁巷人。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职。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1842年,当林则徐因抗战获罪而被遣戌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由于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帝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圆,享年74岁。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从此脱离了祖国,一去155年。
林则徐纪念馆位于蒲城县杈把巷6号,属县城繁华地段,
该馆依托“林则徐寓所”(王鼎族弟王益谦家宅),由原县文化馆馆长高起胜及长子高小明个人出资历时五年创建起来的,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庄严肃穆;院落里青砖漫地,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色宜人,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林则徐以及他和王鼎之间感人的爱国主义生死情结,方便游客参观学习,该馆共设有11个展厅,展出林则徐生平事迹,鸦片战争始末及历史文物300余件,历史图片600余幅。再现了王鼎与林则徐之间深厚的友谊,林则徐来蒲城为恩师王鼎守心丧的事迹,以及虎门销烟之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展室内有蜡像、雕塑,栩栩如生,如“王鼎尸谏”“林则徐书匾”“黄河双魂”,“虎门销烟”场景群雕配有音乐,上房内的“林则徐来蒲住室”,陈列有林则徐生前用过的家具、器物等珍贵文物。“名人字画展室”展出林则徐后裔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对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世界伟人的高度赞扬之佳作。该馆是一座十分精美的清代官宦人家宅第,也是渭北保存最为完整的关中典型的四进室宅院。整个院落布满各色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雕刻手法娴熟,生动逼真,情趣盎然,有出神入化之妙。院内仅高浮雕看墙就有十多块,木雕200多幅,各种砖雕数百种,雕刻有龙、凤、鹿、狮、虎、猴、鼠、人物、花卉山水等,并有陈抟老祖书写的福寿砖雕,更是弥足珍贵,也是各具特色。宅内至今还悬挂着林则徐来蒲为该宅所书写的七块匾额和几十幅字画,其历史、艺术价值极高,特别是“味兰书屋”这块匾额被确定为历代二十四块名匾之一。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为林则徐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眼向洋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道光帝曾御赐他“品学俱优”印章一枚。宅内的“凤凰抱厦八卦亭”雕刻工艺精美,堪称关中一绝。两边的走廊不但能观赏字画,花草也是游客休息的绝佳场所。
林则徐纪念馆已形成文物、古建、园林、雕塑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旅游观光胜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