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清风楼

家乡区县: 邢台市桥东区

清风楼,位于邢台市旧城中心,府前南街北端。邢台,元代时属顺德路(先为府),明、清时属顺德府,今市境一直为路、府治所。清风楼原坐落于府衙前,为府衙的组成部分。清风楼始建年代不详,据《顺德府志》记载,清风楼“建自唐、宋”,后因战乱等故被毁坏。明朝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台知府黎光亨不惜巨资重新修建。重建后的清风楼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式结构,楼高7丈余,下面砖石筑台,上面斗拱飞檐,气宇轩昂,庄严雄伟

清风楼共分三层。一层为砖石筑台,中间有拱形圈门,门内既可通车,又能行人,还是夏日消暑纳凉的好地方。二层四周用青砖围成花栏,中间为正厅,前后两门对开。厅内西南角的墙壁上镶嵌有春夏秋冬四季诗画石刻一组,相传为唐代大诗人王维所作,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可惜春景逸失,现只存夏、秋、冬三块。另有清风楼题记石刻十块存于室内。三层为木质结构,四面开门,顶檐下有一巨匾,上书“清风楼”三个大字,苍劲秀雅,细镌精剔,原为明代一宰相所书。如果登临其上,站在最高层,凭栏远眺,市肆鳞次栉比,太行远山青黛,邢州全景尽收眼底,故有“郡楼远眺”之称,为旧时“邢台八景”之一。

郡楼,指一个郡县有代表性的楼阁,在邢台即指清风楼。此楼始建于唐,为昔日城区最高点。因历年战乱,惨遭毁坏,宋元各朝均有修葺。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顺德府知府黎永明筹资进行过一次重建。楼高七丈有余,楼基砖石筑台,飞檐斗拱,雄伟庄严,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共分三层:第一层为砖石拱券结构,券门可通车马行人。第二层四周青砖砌栏,中为正厅,前后两门相对,厅内墙壁镶嵌唐代王维山水石和明代编修陈音《清风楼记》石刻;边有楼梯,可达三楼。沿四周围栏极目远眺,市肆栉比,近水远山,尽收眼底,历历在目。正如《清风楼记》中所述:“惟时淑气方熙,群翎奏巧,嘉禾葱郁,远山如黛。画景舒长,云踪出岫,槐柳垂荫,芰荷散馥。玉霜方浓,银詹万里,雁骛高飞,水天一色。疑寒互冻,竹松晚翠,积雪未消,列峰堆玉。四时万景,分萃毕陈。”对一年四季风光进行了尽情描绘。黎永明也以“皇风清穆,来自帝侧,我先宣之,播于八极”之句,抒发他重建清风楼的初衷。千百年来为历代文人墨客雅集聚会之所。 郡楼远眺为古邢台八景之一和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郡楼远眺

[李京原文] 郡城内有楼焉,高十余丈,俯视城内外,望十五里远。西山爽气,入窗牖栏楯间,日夕万家烟火,如缕如织。城南七里河如带,百泉、达活泉如雨落星湾。鼓钟其上报晨昏,为郡谯楼。进府署由楼下行。建自唐宋。

清风楼历史

清风楼,位于邢台旧城中心,原顺德府署衙门前左侧,今府前南街北端,是古邢台城的标志性建筑。据

明修《顺德府志》记载,清风楼“建自唐、宋”,后因战乱破坏,风雨侵蚀,曾多次重修。清风楼原称郡楼。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顺德府知府黎永明筹资重建后。始以“清风”命名,沿称至今。

据记载,清风楼历代曾有几次小修,光绪二十八年重修。民国十七年,就畿卫戍总司令钟麟曾在此设“中山图书馆”。解放初,曾进行过一次修缮。1982年,由省、市拨款进行了大修,并列入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由邢台市人民政府重修。为了陪衬和丰富这一文物景观,邢台市城建部门对清风楼前的府前街进行规划和改造,建成了明代仿古一条街。仿古一条街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与古香古色的清风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显示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族色彩,成为邢台市区的又一新景观。

 

岳云(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