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朝、汉人、汉文化是汉中历史的沉淀,是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劳动创造的结晶。在汉中境内以汉族居多,全市人口480万,少数民族仅占0.4%,共有27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乡、镇巴、宁强、略阳等地,其中人口较多的少数名族分别是:
回族,据汉中史录,在明代,南郑县(汉中市)既有回族约数十户。清康熙年间回族多数由陇西,少数由四川成都、广元、南江和陕西凤翔等地逐渐迁入,增至1000余户,同治年间降至100余户,后由略阳、勉县各处迁来数十户,共200余户,1100余人。他们分别居住于汉中城东关塔儿巷、铺镇及南郑县内回光寺(现红光乡)、渔营等地。自明嘉靖至民国初年,汉中市内先后共建有城内清真寺、清真北寺、南寺、铺镇清真寺、清真仙隐寺、汉江南岸渔营清真寺等6座,寺已毁坏,仅残存遗址或少许旧房。回民在本区主要从事商业和服务业。
满族,清代起有满民迁入本区居住。1985年,南郑县156人。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地区1087人,其中男551人,女536人。其生活习俗与汉族基本相同。随经济的发展,一些厂矿内迁,因工作调动,满族人员如今有所增加。
苗族,据清《定远厅志》载:苗族系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由贵州遵义逃荒迁入镇巴县,有熊、陶、李、杨、吴、马6姓。先在盐场坝南面的尖山子居住,后移住黄村(今凉桥乡)。1990年,全地区有苗民185人,其中男110人,女75人。今苗民人数有所增。
其他少数民族,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本区有蒙古族171人,壮族121人,布依族9人,朝鲜族37人,藏族30人,维吾尔族13人,彝族23人,侗族62人,瑶族1人,白族22人,土家族113人,哈萨克族1人,傣族2人,僳僳族1人,佤族1人,达斡尔族5人,羌族2人,畲族10人,高山族1人,东乡族2人,土族8人,撒拉族3人,锡伯族40人,保安族1人。
汉中各民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社会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政府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宗教信仰自由,并且对少数民族实行一系列优待政策。各民族为汉中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