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火车站很大,很是气势恢宏,平日里人流量也很大,但是在这背后也有令人无奈的现实。
从1983年说起吧,是车务段党委书记李珍进入车站工作的第一年。那一年,阜阳火车站只有500平方米,年发送旅客仅151万人次。
1991年,阜阳遭遇洪水后,开始出现农民外出打工现象;1996年大京九开通后,阜阳的农民工已形成相当规模;2000年之后,阜阳形成了稳定的民工客运潮。
伴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兴起,阜阳火车站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如今,该站已成为全路春运四大民工源头站之一,春运旅客发送量每年都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2007年春运已达143.6万人,连续数日达到7万人以上。
与此同时,阜阳火车站是青阜、商阜、阜淮、阜九、漯阜5条铁路交会的一等客运枢纽,交通地位非常重要。基于此,铁道部决定在大规模改造的基础上再投资近十亿元,全面改造阜阳火车站。
过去的客流中,前往上海方向占了6成,但是车站发现,农民工只是将上海作为中转站,真正的目的地是杭州、无锡、宁波等地。为此,车务段向上海铁路局申请加开“临客”,让农民工不用再中途换车。
火车站的改造,也是多方考虑农民工的需要,而定下方案的。无站台柱风雨棚,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家里人多,一家老小都要吃饭花销,只靠种田无法正常生活,于是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男人,必须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这也是为什么阜阳会叫“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
因为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阜阳火车站的吞吐能力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出行了,阜阳的领导人,决定给他们一个好的环境,至少外出和回家,要让他们满意。于是号称50年不落后的火车站建成了,在这繁华的背后也有令人深深的无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