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与1981年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班,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之邀赴美国讲授中国书法,为该校及加州大学教授,在哈佛、伯克莱等20多所大学举办讲座与展览。1992年底由国家教委招聘归国,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工作,1994年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1996年赴韩国汉城参加“第四届国际茶文化书画艺术展。”1998年2月巨幅草书参加纽约古根海姆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中华五千年文明艺术展”,1999年参加巴黎“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展”,东京“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韩国汉城“现代文字艺术展澳大利亚”“China46”艺术展。2001年3月参加了中国兰亭国际书法节,王冬龄的书法展览与书法艺术专题讲座深受观众欢迎,2012年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艺术奖。
先后在中、美、日、加举办个展二十余次。作品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及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北达科他艺术博物馆、哈佛耶鲁、斯坦福、伯克莱大学、德国石荷州美术学院等收藏。
曾在中央电视台主讲书法,美国BS电视台作过专访。著作有《王冬龄创作手记》[1]、《王冬龄谈现代书法》[2]、《王冬龄谈名作名家》[3]、《书画艺术》、《中国书艺参考资料史》、《书法篆刻教程》、《林散之》、《王冬龄书画集》、《王冬龄草书唐诗三十首》等。名字列入伦敦《世界名人录》、芝加哥《北美华裔艺术家名人录》。
叹为观止
“言不逾于五千,义实贯于三教。内则修心养命,外则治国安民,为群言之首,万物之宗……”2012年7月6日上午,著名书法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王冬龄,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体育馆一楼大厅,铺开长37.5米、高5米的宣纸,挥毫泼墨,现场创作巨幅狂草——《老子·五千言》。在他的笔下,五千字连绵不绝,笔势磅礴,令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精彩
这一书法史上篇幅最大的狂草佳作,是王冬龄为2007年即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三次个人书法展,而特意按照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和视觉要求创作的。与王冬龄曾在2004年创作的巨幅狂草《庄子·逍遥游》所不同的是,《老子·五千言》的篇幅超过任何一次创作,前面300多字,每一字2尺左右,与后面的《老子·五千言》形成对比,既气势逼人,又笔力精到。为了这件超级书法作品,磨墨机已经磨了好几天的墨汁,而王冬龄也将花上数天时间来完成这一创作。
新天地
年轻时,王冬龄曾在美国、日本讲学多年。欧风美雨的洗礼,影响了他的书法艺术道路。他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打破传统书法的陈规俗矩,在现代书法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海外经历,不可避免地在他的生活中烙下印痕。“西方人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方说喜欢吃快餐、油炸食品,但他们热爱运动,这个值得学习。”东方人讲究静养,西方人提倡生命在于运动,王冬龄将这两种养生方式完美结合。他会打太极拳,也热衷游泳。他走路很快,自称是“纽约速度”。
境界
书法家大多长寿。在王冬龄看来,书法是一门运动的艺术,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养生方式。“每当我手中握住毛笔,就会立即进入一种纯粹的真空状态,头脑中没有丝毫的杂念,身心所感受到的只有线条的艺术和美感。”书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宣泄,随着笔端在宣纸上游走,书者似乎能够进入一种别样的境界之中:打开身心的一切束缚,融入自然造化的大循环之中,将生活中所有的得与失也一同顺着笔墨呼吐,重新吸纳的却是天地间最纯粹清正的浩然之气。这样的“运动”不同于常意,而是养生之至高境界。
创纪录
中国书法界有了王冬龄,精彩不断,他的创作,频频在书画界引起阵阵波澜。2007年7月,在中国美术学院体育馆创作了巨幅草书《老子》。这幅4.95米高、37.5米宽的巨幅创制,再次创下书坛纪录。
养精蓄锐
书法创作耗费心力,更耗费体力,“是对自己心力、体力、功力、创造力全面多重的挑战”,所以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于是,写前两个月,他开始有意识地加强锻炼,经常游泳,谢绝应酬。写前的两三天,他把手机也关了,专心养精蓄锐。
错觉
王冬龄会打太极拳,但他更喜欢游泳这种需要爆发力的全身运动。他开始运动很早,尚在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他就坚持运动。“那时在学校里,喜欢练单双杠,纯粹是年轻人好玩想练练体形,倒没有为写书法练臂力这样的长远考虑。”无心插柳,年轻时的锻炼基础派上了用场。
看王冬龄现场作书是另一种艺术的享受:手握碗口粗的毛笔,弯腰凝眉,时而足不挪步连书数字如老藤盘绕,时而一笔急退数步若飞流直下。他的身体似乎有了自觉的控制力,顺着笔画的起承转合自如扭动,让观者有了人笔合一的错觉。
水到渠成
“恬淡虚无”是王冬龄秉持的天性。他坚持运动,却从不为自己制定何时运动、运动多久之类的死规矩。一来,平日里工作太忙,二来,为运动而运动,纯粹将它当作一桩任务,“是精神上最大的不自由。”王冬龄率性而为,在他看来,生活中许多事,都需要机缘,如同写字,身体里的艺术激情积累到一定程度,藏不住了,将它们自然宣泄出来,一切水到渠成。
老庄
一落座,王冬龄就热情地招呼大家喝点什么,我们都要了新鲜果汁,他替自己点上一杯热拿铁。“看来,你们都比我养生,哈哈,不过中国有句老话,爱吃三分补。咖啡我喜欢喝,每天喝上一两杯,不要紧。”吃东西之前,还要想有没有营养,简直就是对食物的亵渎。
他崇尚老庄之道,提倡顺其自然,一切听从身体的声音,只要适度就好。讲完这些,再按部就班谈一日三餐吃什么,显然已是多余。
这是11月的杭州。一身咖啡色系的休闲装扮,时而踱步画室中央,俯身查看一幅幅舒展的长卷,时而倚靠阔大的扶手椅,抿一口清香的绿茶,62岁的王冬龄神情沉静。窗外是行进着的秋色,光影婆娑。
他正在为12月第三度进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书法艺术展《共逍遥》作最后的准备。
许多世纪以来,书法一直被视为“心画”——一种表现和反映自我的艺术。草书,更被认为是一种可以酣畅地表现宇宙万物和人们喜怒哀乐的艺术。许多书法艺术家珍惜艺术中的自我表现,将之高悬为理想,一旦环境允许,便会努力去追求,草书具有神奇的魔力,几乎变成了一个文化神话。
这一次王冬龄要展示给大家看的就是:大字、多字、草书。
发现
作为林散之、陆维钊、沙孟海诸多20世纪传统书法大师们的弟子,王冬龄大胆地从传统中走了出来,成为一名现代书法的大胆探索者,他大声道:“人与社会已经充满了‘现代意识’,难道书法艺术还能无动于衷吗”——这是王冬龄对书法艺术的率性热诚,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书法既成为一种自足的现代艺术又是世界视觉艺术中的一个独特门类的希望。
最近几年,王冬龄转身扎进浩瀚的古典中国,挥洒《离骚》,狂草老庄,因为“《老子》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书之一”,而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性情关照。——这是王冬龄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认真,会在毛笔提按起转的刹那,把他的经验和感动借由线条律动传递给大众。让人们跟随着他进入线条舞动的世界,进入自我的探知和发现。
茶
王冬龄喜欢喝茶,一整天都离不开茶,“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是我所追求的”。喝好茶,能创作出好作品,更是一种陶醉,一种幸福。“我总角弄翰,东涂西抹几十年,若说对于书法还有一点领悟的话,也就是我逐渐明白了“书为心画”、“书如其人”、“人书俱老”的内涵。”
他是一个把自己全部理想和心灵感悟都附着在书法艺术上的人,他是一个生活在世俗社会中却一直保有孩童纯真的人。他并不如想像中那些放弃了世俗欢娱而为艺术献身的人,他不晦涩,不阴郁,不偏执。待人接物,一派谦谦君子风度,一种“敛起来的激情”。
1老子·五千言
简介
王冬龄打开这一次《共逍遥——王冬龄书法艺术展》的布展草图,一一指点作品的陈列。今年7月书写的巨制《老子·五千言》将陈设在中国美术馆圆厅的中心位置。
这是一幅书法史上篇幅最大的狂草佳作,是王冬龄特意按照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和视觉要求创作的。与他曾在2004年创作的巨幅狂草《庄子·逍遥游》所不同的是,《老子·五千言》的篇幅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创作,前面300多字,每一字2尺左右,与后面完整的《老子·五千言》形成对比,由于尺幅高大,用笔狂肆,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评论家评道,如此巨大的篇幅创作如此惊人的佳构,在书法史上堪称精彩一笔。《老子》与《逍遥游》同样精彩,成为中国现代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件作品。
很多人都对这个夏天王冬龄创作《老子·五千言》的书写现场记忆深刻。
安静,静到能听见空气的心跳声。王冬龄右手拈起斗笔,左手举一叠纸巾,深吸一口气,定神,弯腰,墨汁掠过纸巾再到宣纸,紧接着的是毛笔在宣纸上跳舞的声音……精彩处,王冬龄神采飞扬,挥舞到墨汁几乎枯竭。
意境
看王冬龄写字,总会出现这样的想象。
原野上,一匹奔腾的骏马。
一片又一片的土地飞跃了,跨越了。它走过了一个季节,又穿越了另一个季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