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县人民自古有尚武之风,清初思想家、教育家李塨在晚年讲学时就十分重视体育运动,提出“一人动则一人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的理论,激励着家乡人崇尚武术、健体强身,从清初到清中叶全县出武进士9人,武举人153名,武林高手层出不穷,这些武林人物有的以武会友,有的设立镖局等,如刘老观(刘观澜)开设的福源镖局等。清代蠡县镖师不下几十人,其中号称“赛毛遂”的魏昌义及“神弹子”高擎天曾为慈禧太后保镖。清末民初,武术活动遍及全县各村,涌现出刘观澜、齐四喜、董守义、温敬铭、刘景山、常双年、刘学会等武术名家。为了生计,习武者大多外出谋生,大百尺村王云鹏(又名王尤)在上海谋生期间,观看上海精武会练武,他即兴表演,获观众喝彩,被邀加入精武会。冯玉祥将军在南京举行全国武术第一次国考,王云鹏参赛,获刻有“中央武术第一次国考优胜纪念——冯玉祥敬赠”字样的宝剑一口,此剑现仍保存在县体委。
新中国成立后,流传于蠡县的武术主要有八卦拳、鹰爪拳、少林翻子、戳脚、太极等几个门派,以赵段庄、齐庄、刘铭庄、大百尺、张村、刘村、南刘市等村习武者较多。1974年,保定地区第一届武术比赛在蠡县举行,蠡县刘学会、常双年、崔林生等5人参加了比赛。蠡县武术队多次代表保定参加省级武术比赛,成绩名列前茅,并多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一些优秀队员多次参加国家级武术比赛。1978年,蠡县体校教练员刘学会参加第一届全国传统武术观摩交流表演赛,表演戳脚、剑术,体校教练员崔林生作为河北省代表队成员,赴广西南宁参加第二届全国传统武术比赛,表演戳脚和左把罗丝枪,获金牌。此后大会选出优秀运动员进京汇报表演,崔林生入选。1980年县体委组队代表保定地区参加河北省武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
1983年9月,县政府转发县体委《关于把我县建成“武术之乡”的意见》,要求各乡镇建立组织、加强领导,把建设“武术之乡”列为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之一。1984年全县18个乡镇建立了武协分会,县体委还将农历腊月定为“武术活动月”,农历正月十五为武术活动日。
1985年12月16日,河北省体委下发《关于命名河北田径等运动项目之乡的决定》,正式命名蠡县为“武术之乡”。当年底,全县建成武术业余体校3所,传统武术学校5所,武术社团111个,武术活动村98个,常年参加武术活动的二三万人。
1986年9月,在河北省运动会上,省体委对命名为“武术之乡”的蠡县等县(市)予以表彰,蠡县获锦旗一面、奖金2000元及武术器械等。
戳脚:又名“鸳鸯脚”,它的某些拳术在元末明初已基本形成雏形。到19世纪30年代正式形成。清嘉庆八年(1803),冀鲁豫边界地区爆发了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政府镇压,其领袖之一冯克善(又名克敏、凯克,河南人)和其部将杨景、唐有义在献县被捕,越狱后化妆为云游僧人,隐匿于河北饶阳一带。冯、杨、唐三人先后在饶阳、蠡县、深县、固安县等地传授武术达20余年。在饶阳、深县七八年间传授的拳术有华拳十二路、八翻手八躺、金刚八躺、二郎拳等。冯克善在杨、唐的协助下经过长期实践,在八躺金刚架、金刚锤、六合根等初级套路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最后创编成被誉为“北腿之杰”的戳脚。
清道光元年(1821),饶阳县人段老绪将冯克善等三人介绍给蠡县赵段庄刘观澜之父,刘为教子学艺将冯等三人收留家中,专事教习武术10余年,三人武艺尽授于刘观澜及其兄刘攀贵(号老攀)、弟刘桂馨(又名俊杰,号老俊)等人。当时冯克善所创戳脚已形成一个较大拳系,称为戳脚门。
戳脚传入蠡县后,经二代传人刘观澜兄弟三人及魏昌义(齐庄人)、魏老方(南刘市人)、高擎天(张村人)等,分别传于第三代传人刘振国(刘桂馨之子)、刘振江(刘村人)、赵振基(南刘市人)、冉振山(刘铭庄人)、王占鳌(绪口人)、魏占魁(齐庄人)、王老仓(朱家佐人)等;第四代传人为刘景山(又名刘灶堂,刘振国之子)、王云鹏(大百尺人)、吴斌楼等。
中国武术历来有“南拳北腿”之说,而戳脚素有“北腿代表”之称,是中国武术的优秀拳种。为抢救传统武术,蠡县戳脚第四代传人刘景山拳师,将全部资料和技艺献给国家,在整理戳脚资料过程中,刘景山老拳师突然病逝于1980年,后请刘景山的弟子刘经才按原套路的内容、动作、姿势组织专人表演,对正资料,回忆原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由县体委主任刘振民、张俊波执笔,完成《戳脚》一书的编写,1983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