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文化艺术1

家乡区县: 保定市南市区

保定三宝

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

保定铁球

又名健身球,直径一般4~5厘米,球体明光锃亮,球内有球,并装有音板,两个为一副,声音有高有低,名曰“一公一母”。将双球置于手中,五指拨动,使之正转或逆转,发出一高一低的音响,轻柔悦耳。 其中王铁匠成为人们较为认可和欢迎的一个品牌。

保定面酱

保定面酱始产于清康熙十年,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质量优良,久负盛名,是理想的烹饪调料。保定的甜面酱由优质面粉酿造而成。质稠味甜,色泽红褐,盛入碗中倒置不流。传统酿造是将面粉制成团状,蒸熟后装入竹匾或木盒发霉数日,然后取出入池加淡盐水经日光曝晒半年而成。

保定春不老

又名“雪里红”,一种常见得蔬菜,在保定栽培的历史悠久,以价格便宜、品质优良为人所喜爱。关于春不老还有一种传说。相传清乾隆年间,一大臣南下途经清苑县。这个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大臣,突然想吃点清口的饭菜,于是给他端上一盘腌制的春不老。嫩绿新鲜的春不老,犹如刚从地里拔出一般。这个大臣放在口中一尝,脆嫩清香,连连称赞好菜。临走时,这个大臣特地让人给他准备了春不老,一部分携带南下,一部分捎回北京宫廷。从此,保定的春不老名声远扬。

音乐曲艺

保定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老生调,从元代时尚小令“河西调”变化而来。“河西调”是流行于燕赵民间的一种小曲,清初曾在白洋淀周围和潴龙河以西的广大农村游行传唱,当时的民间花会也多唱此调。后来,一些艺人在“河西调”的曲调中加“滚唱”开始在舞台上搬演故事,成为老调剧种的雏形。老调剧种的成熟最晚不迟于请出清初咸丰年间,清末民初为它的鼎盛时期,曾有演出班近20个,除冀中广大农村外,其足迹还到过保定、北京、天津等城市,涌现出了韩大仓、高老寿、肖宽玉等一批老调艺人,剧目如《雕寇》《临潼山》《忠保国》等100余个。到抗日战争前夕,老调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全国解放后,老调迎来了它的又一个兴盛时期。[18]

涿州皮影

俗称“皮影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于一体,由艺人操纵用牛皮或驴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投幕在银幕上进行表演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 有人考证,北京、唐山,甚至承德、辽宁一带的皮影的来源就是涿州的皮影。涿州的皮影,被称之为“涿州影”。“涿州影”传入北京,是在明代晚期。[19]

满城寸跷

寸跷发源于满城东于河村,据说由宫庭舞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这一濒临灭绝的古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并将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该县编排的寸跷舞《小羊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20]

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 经专家学者鉴定,它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其中的祭祀音乐相传是华夏音乐始祖伶伦4800年前所创的“黄帝家庙”祭祀音乐的变存。2006年高洛古乐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1]

雄县赵岗古乐

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雄州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该村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使得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22]

陶瓷石刻

雄县黑陶

中华黑陶工艺源于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有七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后因青铜器出现被取代而失传近四千余年。黑陶由原来人们的生活日用品,逐步发展成古朴、庄重、优美、高稚的艺术品,成为古代宫廷和官宦贵族阶层所珍爱的工艺品。[23]

曲阳石雕

自西汉始,曲阳石工便用大理石雕刻碑碣诸物,初为墓碑,后亦用于记事、留言,主要陈列于寺庙,被汉武帝盛赞为“雕刻之乡”。北魏时期雕刻的佛像、雄狮已形成独特风格,作品古拙浑朴,体形狭瘦,偏重形似。大唐盛世,佛教盛行,石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曲阳雕刻流行圆刀法,人物、佛像造型丰富,衣饰调顺、文武有姿,飞禽走兽、花鸟静物等轮廓清晰,线条流畅,玲陇剔透。元代曲阳石雕艺术已享有盛名,作品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奇巧生动,有不少作品成为传世之作,雕刻艺人杨琼所作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高度赞赏,称“此绝艺也”,并“将其编籍宫中,督燕南诸路石匠营造大都”,至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清末,曲阳艺人刘普治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自此有“天下咸称曲阳石雕”之说。民国中期,几家较大的私营雕刻厂,如公义兴、日新、永新等,在北京、南京等地均设有销售点。新中国成立后,曲阳3000多名石雕艺人先后参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的兴建及天安门修复等项工程。[24]

定兴文化

定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时属范阳县,金大定六年(1166年)始置定兴,取大定兴盛之意。我国最早的音乐家高渐离,燕国名臣郭隗,东晋名将祖逖,唐朝诗人卢照邻、贾岛,元朝名将、保定府建造者张柔,元朝著名戏剧家、《西厢记》作者王实甫,清末军机大臣鹿传霖皆出于此。燕昭王招贤纳士所筑黄金台,荆轲刺秦王时的荆轲渡均在定兴。义慈惠石柱和慈云阁是同故宫、长城同期公布的国保文物;贤寓调、民俗“九曲黄河灯阵”、“黄金台传说”等成功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戏剧盔头、贤寓刺绣、珐琅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定兴还是元曲的故乡,河北梆子、孙式太极武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曲阳定瓷

隋朝曲阳开始烧制粗瓷,至唐代便有白瓷生产,到北宋时期达到鼎盛,以生产宫廷用瓷而著称,为五大名窑之一。定窑烧制的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时硬,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苏轼有诗盛誉:“定州瓷瓯,颜色天下白”。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由国际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创作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刀法以定窑镌刻为主,立意新奇、高雅别致,被定为国家珍品,由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25]

白沟泥人

白沟泥塑,俗称白沟泥娃娃,已有300多年历史。白沟泥塑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多次出国展出,并做为国家馈赠、陈列佳品。多年来,“白沟泥人”与“杨柳青年画”齐名。泥娃娃最早起源于镇西的北刘庄,在十八世纪末,发端于清乾隆年间,从数家糊口只末技,到风靡一方之特色,至清末,竟发展成为北方的泥人之乡。到清朝末期,白沟的南,北刘庄、辘轳把等村,几乎家家以此为业。古镇街干石桥段渐次形成别具特色的泥人市场,产品远销华北,口外及东北各地。[26]

易水砚

易水砚产于古易州,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历代宫廷之贡品。弘治《易州志》载:砚石有紫、绿、白、褐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制墨大师奚超以国姓,赐名“李超”,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到安徽,再传入广东端西,从而带动了歙砚、徽墨和端砚的发展。到了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廷贡品之首。宋代鉴贡家赞易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而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明代鉴贡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在清代,柳叶烟、磨盘柿和砚台并称“易州三宝”,为清廷贡品。[27]

易县绞胎瓷

简称绞胎,是中国唐代出现了一种名贵的陶瓷品种。它是利用不同颜色的陶瓷泥料进行特定的切叠绞合后再成形,经干燥后烧成的一种陶瓷制品。按绞合方式和混料颜色的不同,可使其构成各类抽象的艺术画面,且花纹由表及里,内外相联。它不公仅具有类似宝石的质地,而且具有古朴、高雅、名贵之特征,新颖、美观、柔和之视觉,坚固细腻、质朴之手感,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浓厚民族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古老的传统制作工艺在宋代靖康之变后失传,从而使这一古代陶瓷艺术品在今天极为少见。新的绞胎陶瓷艺术品不但保留了传统绞胎陶瓷的艺术特色而且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使新品更加丰富多彩。已先后9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28]

田雨佳(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