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地名趣闻轶事(三)

家乡区县: 保定市安新县

长堤十三段更名为端村
端村,位于安新县城南偏东7.9公里处,面临白洋淀的正淀,整个村庄建在大堤之上。东面是“大淀之头”淀头村,西面是“将官之城”关城村,原名为“段村”。因为明朝时,村里的居民在堤上分了十三段居住,一段住着十几户人家,被称作“段村”。清朝乾隆帝驻跸巡猎至此,在长堤西头建起行宫一座。据传说,乾隆在当时的“段村”驻跸时曾换平民装束,视察十三段居民,看到堤上柳阴下渔民织席,堤外,碧水滔滔,堤内,稻谷金黄,兴致所发,随口说道:“端端正正一水村,十三段住是何因?迁来居民百余户,改名端村朕意钦。”随行官员领会乾隆意图,随即迁来一百多户渔家,把十三段连在一起,改名端村。

淀圈居首名圈头
“金圈头、银圈头,铁打采蒲台”,这是白洋淀过去盛赞圈头因苇田多,旱涝保收而流传的谚语。圈头位于县城东南偏北10.6公里处。明代时,原名叫作傅家屯,后来因为该村在39个纯水村中居于首位,而39个水村又围成一个淀圈,被称为“圈之头”,后来流传成为圈头。清代乾隆皇帝在圈头建行宫一座,与端村行宫、郭里口行宫、赵北口行宫并称为清代白洋淀上的“四座行宫”。

官城变关城
关城,位于安新县城西南8.7公里处。原名为卞家庄子,村内原来卞姓人家较多。相传闯王李自成攻打京城时,有一名将官奉令率一彪人马在此驻扎。他为了便于防守,命部下用砖垒起一道围墙,取名为“官城”,后来演化为“关城”。

大锅李和郭里口
郭里口,地处白洋淀内,是个典型的水乡。宋朝时,宋辽交战。宋朝名将杨六郎镇守瓦桥关一带,一条狭窄的通道,从瓦桥关一直延伸到水淀内。道的两侧水草丰茂,人烟稀少,人们把这条小道称为宋堤。当时的郭里口一带没有村落,只驻扎一些宋军。杨六郎与辽军韩昌久战不决,后来想到诱敌深入,以火攻计策把韩昌兵马车辆烧得精光,杨六郎大获全胜,韩昌大败而归。宋军撤至瓦桥关一带集结防守,军中有名伙夫,人称“大锅李”留在这里定居,取村名“锅里口”,后来《宋史》记载作“郭李口”,随着各种姓氏人来此定居,民间改为“郭里口”。

烧车淀杨家将御辽,捞王淀李登龙救驾

白洋淀143个淀泊的淀名有来历。捞王淀传说讲的是清帝乾隆在白洋淀游览时突遇狂风骤雨,所乘龙船被风浪掀翻,乾隆落水。渔民李登龙将其救上渔船。从此,这个淀就叫捞王淀了。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史书对此没有记载。

胡家井水解干渴

高盼(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