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清朝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曾在河南省范县(原山东省范县)任知县5年。他离开范县数年后仍不忘范县人民,曾作诗一首:“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与年丰”,表达了他对范县人民的怀念之情。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墨竹成了郑板桥绘画作诗最主要的题材。在他的笔下,竹也化作了一种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虚心劲节,可以说是板桥崇高气质的写照。
纪念馆
郑板桥纪念馆亦称兴化市博物馆,位于城区中心地段,占地6000多平方米,粉墙黛瓦,曲廊环绕,系三层仿古建筑。馆内庭院中板桥塑像矗立,奇石修竹辅之,有水池、池边嵌石,犬齿相依,参差有致,逢夏季,池内睡莲盛开,红鲤穿梭其间,别有一番情趣。馆内主要有《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兴化历代名人》、《施耐庵文物史料陈列》等陈列展览。处正南的四牌楼上悬挂47块匾,记载了兴化历史上74位前贤的事迹,为后人所景仰,匾上题字都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之手,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故居北屋挂有一幅漆画,漆画两侧的对联是郑板桥在范县任上所作:“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原在东西两侧的兰石图和墨竹图都是清代原物,现都已被收藏。郑板桥卧室在堂屋东边,橱柜、衣箱、灯台等都是他使用过的旧物,后人将“难得糊涂”的其他仿品陈列其中。堂屋西边是郑板桥的乳母费氏的房间,房内陈列着郑板桥的大事年表,以及各类研究郑板桥的著作、论文。
院子的东侧是厨房,内有木刻对联:“白菜青盐籼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是郑板桥写给他的表兄袁安石的。故居南边的门楣上有“聊避风雨”的砖刻,下有一棵新竹傲然挺立,如板桥老人“删繁就简”的影子。
馆藏真迹
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该馆基本陈列为“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陈列“昭阳郑氏家谱”、板桥老人的遗物、7种版本的《郑板桥集》、板桥墨迹的复制品和照片以及有关的研究论著、资料和剧本、金石、传说故事等。纪念馆所辖的郑板桥故居,为南北8间的清代民房建筑。粉壁黛瓦,兰竹萧疏,保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原貌。故居内不定期地举办小型书画展览,播扬郑板桥的艺术成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