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 凝聚发展进步向心力 牙克石市以“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为载体,对民生工程项目不断“扩容升级”,多渠道筹集资金,想方设法解决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达到富民、安民、惠民、益民、亲民、乐民的“民生目标”,群众的社会满意度和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公信力明显提升。 “以民为本,让职工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实惠”。这是牙克石市建设民生工程的主导思想。2008年,牙克石用于民生工程的资金达9.2亿元。 牙克石市财政致力民生,努力提高社会事业和民生方面投入,将可用财力的大部分资金投入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推进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和低收入群体倾斜。2009年,为全市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增加财政补贴583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9558万元,年人均提高了330元。把救助、就医、就业支出列入了财政重要支出,再就业补助支出1802万元,有2000余人得到城市医疗救助、新农合、农村医疗救助354万元。同时还将260名贫困大学生人均每年补助标准提高了100元。工会、妇联等部门还以多种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救助,使困难群体得到更多的关爱。 “生活上享受着低保,住着国家和政府给补贴的廉租房,要不然我这个残疾人,老母亲卧病在床,俩孩子又上学,日子可就没法过了,党和政府真是救了我们全家。”家住牙克石市红旗办事处的残疾人李志杰感慨万分。日前,牙克石市将今年的廉租住房补贴266万元全部发放到1834户低收入家庭中。牙克石市把廉租住房补贴作为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途径之一,也作为关心因难群体的一项重要举措。牙克石市财政、民政等部门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了及时准确的认定,并核定了廉租住房资金补贴标准,对符合补贴条件的低保户补贴面积最高为每户建筑面积50平方米。对军烈属、五保户、优抚对象以及老弱病残户等困难群体适当放宽了申请标准,为100余户急需救助户给予了廉租房补贴。为了将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低收入困难家庭,牙市对廉租房采取了滚动式管理,可随时将因病致贫等随时出现特殊困难的住户吸收进来。 宜农补贴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牙克石市把“让农民受益、让农村整体富裕、让农业发展”的思路落实到农村,全年共支付粮食补贴3502万元,农机、良种、优质后备奶牛补贴862万元;财政拨付200万元免费为全市小学生和孕妇“送奶”;797万元的燃油补贴为城市公交、出租车补充了“血液”,让广大市民得到了实惠;投资182万元为1692名国有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缴纳了医疗保险。 近年来,牙市把城市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和“凝聚力工程”狠抓落实,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增加,城市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公用事业、房地产和建筑业取得长足发展,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市功能得到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同时优化了内部发展环境,生活在牙克石的百姓见证了城市的巨变。 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强化城市公用事业服务功能。以市区路网改造为突破口,?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实施道路出行畅通工程,加大道路升级改造力度,开展硬化、“黑化”改造,共改造道路49条,面积88.08万平方米,投资1.21亿元。道路硬化率达94%。增设步道板、盲人道、雨水排水设施,使道路功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畅通,实现了道路建设史上的硬化、升级两次跨越。城市公交事业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1976年成立汽车公司以来,只有1?路1条公交线路,3台运营车辆,目前已发展具有5条公交运营线路,57台运营车辆,基本覆盖了市区交通网络,解决了市民出行难题。 实施亮化美化工程。牙克石市淘汰高耗能的老式路灯,安装节能环保的新式路灯,并新增了背街背巷路灯,路灯总数达到2812基,比城市建设初期增加了70倍。自2007年以来,牙市投资2013.82万元对林城路、兴安街两侧建筑50余幢楼房进行立面改造,改造后的林城风格更加体现欧式建筑韵味,凸显森工之都厚重的历史文化,提升了城市品位。 培育房地产和建筑业,打造宜居环境。几年来,累计完成商用、住宅综合楼建设226.9万平方米,人均拥建筑面积增加到20.4平方米,安置拆迁户4089户。牙克石市实施“一比一返迁”优惠政策,截至2008年有3609户居民享受“拆一还一”优惠政策,拆迁货币补偿近1.5亿元,真正做到了改造一方、造福一方。今年,棚户区改造在牙克石市实施总面积近46万平方米,其中市区24万余平方米,总拆迁户4800余户。在拆迁过程中体现出三大亮点:一是“拆一还一”政策放宽,无论是主体结构还是非主体结构,只要有产权全部可以得到“拆一还一”的补偿不找差价;二是没有产权的房屋能按重置价格得到适当补偿;三是拆迁区域内享受3年以上的低保户,住宅建筑面积低于50平方米的补偿至50平方米不找差价,优惠政策更加向困难群体倾斜。 以民生为本,开展“三送”活动是牙克石市的惠民行动。“三送”即送岗位、送健康、送爱心。送岗位: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吸引大项目落地,增加就业机会,以培训适用型技术为城镇居民创造岗位,几年来新增就业岗位4536个,同时发放小额贷款280万元扶持个人发展产业脱贫。送健康:为使电子医疗普及到千家万户,牙克石市新开发的楼房都安装了电子医疗装置,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做保健、疾病咨询。同时,牙克石市计生卫生部门联手开展服务3000余人次,居民健康建档率达93%。送爱心:各镇(办事处)开展“爱心超市”活动,一年来,“爱心超市”累计接受捐款26万余元,捐物4600余件。 今年,牙克石市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高度,把民生工程建设与拉动内需有机结合起来,让安居、教育、卫生以及重大项目等工程给群众带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和便利,促进幸福指数的逐年提升,实践民生承诺。 森林文化 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 如同一个人一样,一座城市不仅要有高楼大厦、宽敞的街道,也要有自己的内在精神品格。在转型过程中,牙克石炼铸了“敬事立信•崇志力行”的城市精神,源于中国经典文化,富有时代进取精神,寓意深刻、语言凝重、内涵丰富,是中国经典文化精髓与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这一个视点也体现了牙克石转型过程中文化的影响力,并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大兴岭曾孕育了众多狩猎民族,他们在这里成长,而后又从这里走出。他们秉承了大山的雄浑、豪迈和刚毅性格,几度左右甚至主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牙克石,承载着一万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积淀着一万五千年的文明,大森林的主人以追求文明和进步,一路走向美好的今天。 古代文明使牙克石隽永深刻,现代文明让牙克石充满生机与活力。舒展笔直的通衢大道、绿荫叠翠的凤凰山风景区、新颖别致的建筑风格、赏心悦目的广场公园……一处处熠熠生辉的靓丽景观,让人感受到了牙克石的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牙克石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霍保煜深有体会地说:“我们通过文化开发,推动了城市建设,拓展了旅游资源,延伸了经济链条。文化的‘软实力’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林木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实践和对森林文化的深入挖掘,炼铸了牙克石大山般的品格,使牙克石正以“中国北方独具魅力的森林生态和冰雪旅游城市”的形象走进世人的视野。近年来,牙克石市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整合文化资源,举办高层论坛、CEO论剑和节会活动等,激活了旅游产业,拉动了城市建设,带动了择商选资项目建设,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央视主持人陈铎担纲策划、解说的大型纪录片《话说牙克石》和牛群、毕福剑主持《五一七天乐•牙克石专辑》的拍摄和播出,反映了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整体风貌。继而于丹、严介和、水皮等到牙克石CEO论剑,中央党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转型暨牙克石实践高层论坛”,使牙克石的声名远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牙克石市的森林文化、生态文化、冰雪文化活力日益彰显。大型歌舞集《兴安情韵》、《绿野长歌》凸显和再现了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文化特色;挖掘和整理了城市文化的厚重底蕴《大鲜卑山:北方民族的摇篮、北方文明的源头》;兴安岭铁路螺旋展线被列为自治区级保护文物;《兴安岭史话》、《侵华日军乌奴耳要塞考》陆续编撰,森林文化内涵在牙克石人的不断探求中得到深入挖掘。塑造森林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大市建设,《走上高高的兴安岭》、《郁苍苍》等文学作品特色鲜明,综合性文艺期刊《兴安杜鹃》创刊,中篇小说《草地狼》、童话作品集《土娃穿上怪怪鞋》等作品荣获呼伦贝尔市政府“骏马奖”,书法家康文磊的作品获全国大赛特等奖,其作品《奥运冠军谱》被北京奥组委授予特殊贡献奖,一批反映森林文化内涵的作品,增强了城市文化底蕴。同时,牙克石市的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还先后为抗震救灾、迎奥运、生态建设、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创作了数十首歌曲。 弘扬城市精神,使城市的发展建立在文化底蕴深厚、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社会认识基础上,牙克石市通过广泛开展感动森工之都“十件大事”和“十佳人物”评选活动,集中体现了牙克石人诚信为本,对待事业严谨、持之恒久的精神和敢于立大志、身体力行做大事的坚定信念与决心;在呼伦贝尔市率先举办的以“相识、相助、和谐、文明”为主题的“森工之都首届邻居节”红红火火。精心制作的具有厚重森林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和一台如史诗般具有森林文化底蕴的大型歌舞晚会,使“森工之都”彰显了独具的魅力;连续5届“森工之都”艺术节进行了30余场形式迥然、主题各异、内容精彩的演出,一些自创节目如表现牙克石市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说唱表演《百年老街换新颜》、快板书《文明利益伴我行》、舞蹈《欢庆》等受到市民的欢迎;历时较长、投入较大,精心制作的历史文化片《走遍兴安》、音乐风光片《四季》、迎会专题片《新生•奋起》,使牙克石的城市“型态”、文化“神态”和百姓“心态”内外和谐,经济“实力”、城市“活力”和文化“魅力”刚柔一体;印制的《文明森工之都建设市民读本》,开展的文明创建图片展等,处处展示着牙克石人以生生不息、一以贯之的拼搏和奋进,用那种追求创造、追求昂扬、追求文明的人类精神,创造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辉煌。 大兴安岭自古多雄风,森工之都今朝更好看。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越过惊涛骇浪、急流险滩,驶向辽阔平静、和谐繁荣,中国“森工之都”这艘扬帆破浪的时代航船,正以更加理性的姿态和稳健的步伐,信心百倍地向着呼伦贝尔经济强市和内蒙古东部最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