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和湖北五省是白族世世代代的居住地。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大陆有白族人口1,861,895人,其中云南有1,505,644人,占白族人口的80.87%;贵州有187,362人,占10.06%;湖南有125,597人,占6.75%;湖北有7,173人,占0.39%。除世居地外,因工作、婚姻迁徙,32个省市区及现役军人中均有白族人口分布。另外还有少量白族侨民分布在亚太(缅甸、泰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澳洲)各国,数据尚待进一步统计。
白族自称“白和”(白语:白族)、“白子”(剑川Baipzix,大理Berpzi,白族男人)、“白尼”(剑川Baipyvnx,大理Berpnvx,白族女人),或者说白语的人(剑川Baipngvpzix ho,大理Berpngvzzi ho)。他称民家、那马、勒墨,在贵州威宁的白族,因有九姓又被称为九姓民。白族先民,两汉史籍称为哀牢、昆(弥)明;三国两晋时称叟、爨;唐宋时称白蛮、河蛮、下方夷;元明时称为僰人、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历史上白族曾经是云南最大的民族。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 ,统称白族。其民族来源在学术界说法不一:其中有土著说、哀牢九隆族说、西爨白蛮说、氐羌族源说、汉人迁来说、多种族融合说等。白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在大理国时期。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也有人主张属彝语支)。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白族在历史上曾经仿造汉字创制过方块白文,并用方块白文编撰过大量的书籍。云南历史上著名的史书《白古通记》原本即用白文写成,后经四川人杨慎翻译为汉文流传至今。元末明初傅友德、蓝玉、沐音平云南后错误地对白族实行残酷的文化灭族政策,焚毁了所有官方和民间的藏书,以致于后世无法系统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字系统。从此白文基本上灭绝。流传于民间的白曲歌谱尚用汉字白读的方法来记录白语唱词,但是因为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而不能流传到其他领域。
白族简史折叠编辑本段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的稻作文明,过着农耕渔猎游牧的生活。大致与战国相当时期白族第一个王国---白子国(亦称白国)形成,从春秋至唐初,白族先民的对外商贸交流初具规模。华夏文明、 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陆续传播到洱海地区。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由此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昆明、东(西)洱河蛮、渠敛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诸部先后臣服于 白子国。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白国势微,白王张乐进求禅位于蒙舍诏之诏主蒙细奴逻。公元737年,唐派御史严正诲协助南诏攻下石和城(今凤仪)、石桥城(今下关),占太和、袭大厘逐河蛮,之后又继续兼并各诏。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政权,以其族姓为国号,称大蒙。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中原史称南诏,吐蕃人称之为姜域。
897年,清平官郑买嗣指使南诏蒙氏之近臣杨登,杀死南诏皇帝隆舜。902年,隆舜之子舜化贞死后,又杀死舜化贞八个月的儿子及蒙氏亲族800余人,蒙氏南诏灭亡。郑买嗣建立大长和国,自称皇帝,909年卒,庙号圣祖,谥号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其子郑仁旻嗣位。
公元928年,恭惠帝郑隆亶被部下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死,立清平官(宰相)赵善政为王,改国号“大天兴”,一名兴源国。赵善政为悼康帝,年号尊圣。大长和国灭亡。公元929年,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改元兴圣。其弟弟杨诏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在疑惧下,杨干贞急欲追杀段思平。在被杨干贞追杀期间,段思平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藏匿在自己舅父爨判的部族中。会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关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公元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讨伐杨干贞,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当时杨诏等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当晚段思平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感到大惑不解,其军师董迦罗指段思平的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因而军心大振。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妇女,指引段军适合大军渡河的地点,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段思平大军按照浣纱妇女的指引,渡河成功,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知道兵败消息后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大义宁灭亡,段思平即位,建号大理国,建元文德,仍定都都大理。历500多年。
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灭亡。元朝在原大理国境建立了云南省。元朝任命投降的大理国末代皇帝段兴智为“大理总管”,世袭其职。终元之世,大理总管传11代。公元1381年明朝大军平定云南,取消了段氏在大理的世袭特权。元明清三代,白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与中原逐步形成一体。
白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白族先民就开辟了一条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公元前122年,博望候张骞从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了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奇特发现,“居大夏时见蜀布、卭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今印度)国。”历代帝王的官方记载上从未有过通商记录的西域国土上,张骞居然发现了大量独产于四川的蜀布和卭杖。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白族马帮就在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通向南亚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民间“走私通道”。这条中国最古老的道路使云南成为古老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前沿。印度洋的海风从此吹入红色高原,驮着蜀布、丝绸和漆器的马队从蜀地出发越过高黎贡山后,抵达腾越(今腾冲)与印度商人交换商品。或继续前行,越过亲敦江和那加山脉到印度阿萨姆邦,然后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再抵达印度平原。“窃出商贾,无所不通”。印度和中亚的玻璃、宝石、海贝以及宗教与哲学也随着返回的白族马帮进入始终被中原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洱海地区。大理三月街形成于1000多年前,商贸盛况在古籍中均有记载。白族马帮通过不断的发展与整合,到清末民初,逐步形成了叱咤东南亚的“迤西三大商帮”,喜洲商帮、腾冲商帮、鹤庆商帮。
另外,白族马帮沿着横断山脉一直往北,将
云南的茶叶运到北方的青藏高原,与藏族人民进行茶马互市,这便是神秘绝险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开通,加强了云南各族人民与藏区的往来,促进了中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起源
《白古通记》:西天天竺摩竭国阿育王骠苴音斜。低娶欠蒙亏为妻,生低蒙苴。苴生九子,长子蒙苴,附罗十六国之祖;次子蒙苴廉,吐蕃之祖;三子蒙苴诺,汉人之祖;四子蒙苴酬,东蛮之祖;五子蒙苴笃,生十二子,七圣五贤,蒙氏之祖;六子蒙苴托,狮子国之祖;七子蒙苴林,交趾国之祖;八子蒙苴颂,白子国仁果之祖;九子蒙苴閦,初六切。白夷之祖。
〈哀牢夷传〉(哀牢,今永昌府):哀牢蛮蒙伽独捕鱼易罗池在永昌府城南。溺死。其妻沙壹一作壶。往哭之水边,触一浮木,有感而妊,产十子。后携子至池上,木化为龙,人言曰:我子安在?九子惊走,独季子背龙而坐,龙舐其背。蛮语谓背为九,坐为隆,故名之曰九隆氏。哀牢山一名天井山,在永昌府。下有妇名奴波息,生十女,九隆弟兄娶之,立为十姓:董、洪、段、施、何、王、张、杨、李、赵,皆刻画其身象龙文,于衣后着尾。子孙繁衍,居九龙山山在永昌府城南。溪谷间,分九十九部,南诏出焉。
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南诏世隆卒,子法(隆瞬)即位,自号“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读“邦”,意义也相同。“封”、“邦”、与“僰”读音相同。“封人”就是“僰人”。南诏将洱海的十赕称为“大封民国”,也就是“大僰国”。“僰”字又作“白”字。“大封人”这个专用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洱海诸蛮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冲突与融合,形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白族。
2008年云南剑川海门口发掘出迄今3000多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洱海地区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并产生出当时云南最早的青铜器文明。从明朝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确立的几百年内,是云南白族大量汉化的过程。现代云南白族除了大理州外,从丘北的马者龙、昆明的西山、元江因远、楚雄南华、保山的旧寨、丽江相互之间呈不连续分布的事实也反映了这一点。历史学家马耀的观点是白族是异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个藏缅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形成的民族。
民族文化折叠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折叠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中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中国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族能歌善舞,唐朝时南诏歌舞即已流行到中原并列为宫廷乐。白族民歌分为白族调、汉调、长歌、白族小调、叙事歌等,流传最广的是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的白族调最有代表性。它们常在山野间吟唱,节奏自由,曲调悠扬,纯朴自然。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