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全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综述

家乡区县: 重庆长寿区

 

3月24日,临近中午,龙河镇仁和村一个叫包子林的地方,升起了袅袅炊烟。

年过八旬的李志国老人走进厨房,拧开水龙头,自来水便“哗、哗”地流进水缸,洗锅、淘米、烧水……老人做起午饭来。

“通了自来水,方便、省心多了。”李志国告诉记者,以前吃水主要靠一口老井,每天得花一个小时挑水。要是遇到干旱天气,还得到处找水吃,那才苦哟!

去年初,龙河镇金明水厂、仁和水厂相继建成投用,当地17个村近3万村民从此告别田角水、弃井水,喝上了干净、方便的自来水。

龙河镇只是我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一个缩影。区水务局副局长胡勇介绍,自2004年我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已累计帮助46.55万农村居民喝上了安全放心水。

规划一盘棋 资金大统筹

“终于可以喝上三条沟水库的水了。”3月25日,海棠镇建生村村民龚维斌高兴地说,主水管已经铺设到了各组各湾,等水管入户后,多年的愿望就可以实现。

建生村能够用上自来水,得益于三条沟水厂的管网延伸。2008年,三条沟水库被纳入病险水库整治范围,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后,重新恢复了正常蓄水能力。随后,区水投公司斥资1000多万元,对三条沟水厂进行改造,日处理水能力提高到8000吨。同时,区水务局通过管网延伸,向云台、石堰、海棠、黄葛、沙石等场镇及周边村落进行集中式供水,陆续解决了近10万人的饮水问题。

“全区农村饮水安全一盘棋规划,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饮水难问题。”胡勇告诉记者,以前是“撒胡椒面”的点式供水,哪里缺水就解决哪里的饮水,点多面广,不便管理,无法保证持久、安全供水。

记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我区以三条沟水库、吼水湾水库等重点水源为基础,投入9302万元,新建、改造集中式供水工程407处。建设过程中,我区始终坚持病险水库整治与农村饮水安全相结合、场镇居民饮水与农村居民饮水相结合、集中式供水与管网延伸相结合,深入持久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3年市委、市政府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纳入22件民生实事后,我区加强对石堰、云台、八颗等地水厂的管理,将场镇周边的村纳入自来水规划范围,不断延伸管网,将自来水引入了千家万户;实施场镇供水工程升级改造,完善水处理设施,更换老化管道,配备必要的加药消毒和检测设备,对供水能力不足的工程进行扩建,扩大供水规模。

“统筹资金、打捆项目,把民生水利做好、做实。”胡勇介绍,我区积极争取各类水利资金,整合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大中型水库后期移民扶持项目、规划外三峡工程生态屏障区及移民安置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等,最大限度发挥水利资金效益,并通过加大区级财政投入、群众自筹等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不断解决农村地区居民饮水难题。

来自区水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362万元,共计205个项目完工通水,惠及全区18个街镇202个行政村和25所学校,解决了46.55万农村居民和1.77万学校师生饮水问题。

进度倒计时 监管全过程

3月23日,阳光明媚。记者来到长寿湖镇东海村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有的工人在开挖沟渠,有的在铺设管道,有的运送管道、水泥等材料,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施工,保证在6月底前完工通水。”区水务局水建科科长熊凌云对照着手中的《长寿区2015年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度检查表》,提醒现场施工负责人。

今年是完成22件民生实事的收官之年,我区计划实施20个项目,解决10个街镇、6.2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为确保工程按时保质完成,区水务局倒排工期,对工程进度节点进行控制,把每一个项目的进展情况落实到了每一天,争取早日让缺水地区群众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对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管,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办成群众满意的民生实事。”胡勇介绍,我区建立全程督导机制,成立了3个专项督导组,到项目街镇蹲点督导,监督施工方严格按标准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专项督导组每周进行2次统计,量化项目进度,及时反映项目推进情况,确保9月30日前,保质保量完成20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同时,我区还按照“任务到人,纵向到底,时间到天,全程监督”的要求,把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责任落实到了每个人,即分管领导包片区、街镇领导包项目、项目业主驻村包点,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水务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全面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涉及的各种问题,加快推进项目;确定以区水利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项目业主,以专业化的水务公司、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运行市场化 管理长效化

近段时间,正值春耕。邻封镇上硐村村民江淑玉,除了在田间地头忙春耕,还要到南坪供水站忙着抽水、制水、放水,保证当地村民每天都能用上自来水。

南坪供水站是邻封镇修建的第一座村级水厂,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建成后交由村上管理。但由于水费收不上来,水厂难以运行。一个月后,南坪供水站宣布停运了。

到2005年,邻封镇已拥有11座水厂。他们发现,除场镇上的邻封水厂运行正常、有所收益外,其余村级水厂均入不敷出。究其原因,邻封水厂安装了一户一表,实行的是市场化运作,居民们缴纳水费的意识高,水厂有了收益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

“可否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其它水厂?”邻封镇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和力量,组建茂源水利综合开发公司,在广阔的农村推广“一户一表”的市场机制:村民们用多少水缴多少费;茂源公司则保障村民们的供水需求,维修维护机器设备和供水管道,确保水厂正常运转。目前,邻封镇11座水厂运行良好,全镇农村供水工程实现全覆盖。

“不仅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农村供水工程。”胡勇介绍,2011年,我区成立了区水利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承担10个街镇、100多个村(居)、40多万人的自来水供水任务,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对三条沟水厂、新市水厂、江南水厂等6处集中供水工程进行统一管理、维护,目前运行正常。

同时,我区成立了农村饮水工作小组,理顺了“区统筹、镇建村管”的管理体制。2013年,我区印发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等三个办法,对工程管理、补助资金使用、运行考核作出规定。区财政设立专户,每年拿出300余万元用于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我区与电力部门协商,对全区6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价进行了调整,由以前的商业电价调整为居民用电价格。

机制一变活水来。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将清泉引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滋润了群众渴盼已久的心,成为了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Akazuki(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