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历史4

家乡区县: 福建省光泽县

新中国成立前,光泽交通闭塞,商贾萧条。清同治年间始开辟水路船筏运输。县内西、北2溪通航至县城,再出县通往邵武、南平直达福州。至民国末年,光泽每年运销至福州的农副产品,有大米200余万公斤、靛(染料)5万多公斤、球糖10余万公斤;由福州水路运进的商品,有盐150余万公斤,布匹、海产品、糖果等,其价值达白银30余万两。西溪、北溪沿岸码头的许多乡村,如水口、崇仁、寨里、新甸、梅坪等地商业较繁荣。民国28年,福州、南昌等城市的大量难民,包括不少工商户,逃至光泽,经商办厂,光泽商业繁荣一时。此时县城有商店200余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州、南昌城市工商户陆续迁回原籍,又遇内战爆发,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许多商店倒闭。
在漫长的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光泽县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更加落后。光泽于宋庆历五年(1045)建立县学(学宫),培育“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为朝廷输送人才;担负启蒙教育的是私塾和社学。旧社会光泽绝大多数农民子弟因家贫未进校门,一般家境的农家子弟不求仕途,只求初识,仅读二、三年《三字经》、《千字文》、《杂字》至《增广贤文》即辍学务农;仅极少数富家子弟有条件饱读经书,登攀“开科取士”之道。故长期以来文盲占成年人的绝大多数,“文盲村”在光泽偏僻山区屡见不鲜。但是,光泽人勤奋好学,从宋到清也有不少功名学子。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建县,八年(983)李巽即考中进士,至嘉定十五年(1222),全县中进士23名。明代,中进士3人、举人23人、贡生162人。清代,中进士8人、举人70人、贡生166人。其中有一批著名学者或政治家。如李方子,光泽乌洲人,宋嘉定七年(1214)名列第三的进士,精通程朱之学。嘉定十二年在泉州任观察推官期间,将朱熹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纲目》刊印成书,并亲自写了《后序》。他的主要著述有43卷,其中的《禹贡解》,经枢密使真德秀进荐给理宗皇帝赵昀,大受赞赏,特旨授正六品朝奉郎致仕。黄镇成,光泽上井村人,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自幼精读经史,才学渊博,由于元统治者对南人的种族岐视,曾两试不遇,后隐居“南田耕舍”,致力于著书立说,成为元代著名的“布衣诗人”。他的主要著作《尚书通考》、《周易通义》、《中庸章旨》、《性理发微》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作;诗集《秋声集》被收入《四库全书》之中。他逝世后,集贤院将其生平事迹上报朝廷,赐号“贞文处士”。陈泰,字吉亨,光泽一都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以乡试第一中举,受任安庆府府学训导。正统初(1436)为监察御史,先后奉命巡按贵州、山西、山东等地。他严于律己,铁面无私,。三为御史,弹奸劾污,无所顾忌,先后劾罢了都御史陈智、侍郎李庸等要员,声名震一时。景泰三年(1452)他任左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兼治淮河。他带领民工6万人,费时数月,自仪真至淮安,疏通渠道80里,填塞缺口9处,筑堤坝3条,为民防治水害。成化三年(1467)他致仕而归,囊无长物,成化六年病卒。他的清廉、刚直及政绩,备受推崇,明宗室晋王称:“陈御史刚风劲节须于古人中求之”;莆田詹事柯潜说:“清操如吉亨,吾闽少有。”何秋涛,光泽县城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他是我国第一个研究边疆史及中俄关系的专家,所著的《北檄汇编》八卷,是记述自汉至清道光时期蒙古、新疆、东北的历史、地理及中俄关系的边疆史专著,咸丰皇帝赐名为《朔方备乘》,至今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都闪烁着光芒。
(四)

光泽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1933年2月成立中共光泽县委以后,光泽人民在中共组织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直坚持到解放,成为红旗不倒的革命老根据地。
1933年,光泽县成立过13个中共区委和区苏维埃政权;90%的乡、村成立了红色政权,全县45个乡开展过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有10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是年12月,国民党军10万余众经光泽入闽,镇压反蒋的十九路军,留下七十九师政训处处长谢维干任光泽县长,还留下部份国民党军在光泽“剿共”,实行白色恐怖,全县被残酷杀害的革命烈士达380余人。
1934年4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在建阳黄坑成立中共光泽中心县委,吴先喜任中心县委书记。吴先喜和光泽干部蔡诗珊、林玉良等带领西南独立团400多红军,打败司前反动地主武装三区团,建立起扫帚尾、茶富、高家3个中共区委,光泽北部的革命烈火又燃烧起来。
闽北革命根据地进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后,1935年8月闽北军分区司令员吴先喜和光泽独立团政委刘文学带领80余人的红军游击队来到光泽柴家,建立中共柴家区委。此后,以柴家为基地,将游击根据地范围逐步扩展到江西资溪、贵溪的边界地区,建立起中共资光贵中心县委,开辟了闽北三大游击区之一的资光贵游击根据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掩护和支持下,红军游击队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直至第二次国共合作,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为抗日的新四军。
闽北红军整编为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于1938年2月北上抗日后,留下部份武装坚持地方革命活动,并成立中共闽浙赣特委的党组织。5月,特委派遣蔡诗珊回光泽复建中共光泽县委,光泽的革命斗争又开展起来。至1939年,全县共发展100多名中共党员,建立起桥亭、上史源、渡头、大州、佛岭下、程家边、万树岭7个党支部;并发展大批地下交通员、接头户,专门为中共地下游击队当响导,送物资,通消息,打击敌人,展开群众性的革命斗争。
1943年,光泽中共组织被国民党特务破坏,县委领导人被逮捕。中共光泽县委宣传部长黄仁添,在监狱中受尽酷刑,宁死不屈,英勇牺牲在狱中。光泽党组织虽被破坏,但广大中共地下党员仍然坚持革命,坚持为中共游击队当好地下交通,完成各项革命任务,一直坚持到光泽解放。

蓝色的梦(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