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光泽县的商业也有很大发展,1953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96万元,1992年上升到13647万元,40年中增长21.9倍,年递增8.4%。其中从1978年至1992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2585万元上升到13647万元,15年增长4.28倍,年递增率11.7%。工业日用品市场供应也发生巨大变化。50~至70年代末,全县主要经营棉布、肥皂、牙杯、脸盆、牙膏、牙刷、元钉、毛线、卫生衫裤等数百个品种;从80年代初以后,工业日用品向高档化发展,市场供应品种多达8000余种,其中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电风扇、收录机、高级服装等在居民家庭已相当普及。
交通、水利水电等基础建设,在解放后取得突出成就。民国24年6月,闽赣公路通车,光泽境内自和顺至杉关39公里是全县唯一的公路,但至民国末年却被溃败的国民党军破坏而中断通车。解放后,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重视交通建设。1952年在国家支持下,全县人民出工出力,仅用半年时间即修通县内39公里公路。1956年3月,鹰厦铁路通车至光泽,县境铁路7个站共长44公里。1963年8月县城至司前全县第一条自建公路竣工通车,全长58公里,贯通县内南北鸾凤、崇仁、寨里、司前4个乡,途经崇仁、洋塘、小寺洲、寨里、桥亭、儒州、山坊、端溪、黄坊、司前10个重点村。从此,县内有了公路主干线,开始进入交通运输的新时代。此后,各级政府和群众,始终抓紧交通建设,至1989年全县共建公路63条,总长682公里,全县7个乡84个村全部通公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解放初期全县保存下来的拦河坝共有580处,灌溉面积仅3.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82%的耕地均为常年受到旱灾威胁的“望天田”。解放后经过40年的水利建设,至1989年全县共有各类水利设施1216处,其中引水工程1154处,灌溉面积6.95万亩;水库24座,541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4万亩;排灌站38处,排灌机械55台、803千瓦,基本建成“引、蓄、提”相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利枢纽灌溉系统,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已达12.4万亩,比解放初期增长2.88倍。占总耕地的62%。常年受旱面积从解放初期的15.7万亩下降到1989年的1.52万亩,减少了90%。本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水电建设。1957年7月全县第一座的仙华洲水电站建成发电,装机16千瓦,。改善县城的照明条件。1958年,县水电局技术员林华和县电厂技工康金宝在崇仁乡洋塘村水西自然村试验木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取得成功,在本县农村首次建起了一座1.7千瓦的水电站。1963年建起320千瓦的崇瑞水电站,淘汰了落后的仅16千瓦的煤气发电厂。1964年以后,在大力发展水轮泵灌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有条件的公社(乡)兴建中型骨干电站配套。1971年开始开发清溪流域动工,兴建6400千瓦的大型霞洋电站,至1976年霞洋电站第一台1600千瓦电机安装成功发电。1985年,全县共建成大小水电站175座,总装机容量15867千瓦,发电量5542万度;全县100%的村,94%的自然村有电,用电户占全县总户数97.5%,人均用电量达402度。经省有关部门验收,光泽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至1988年,又先后建成库容3840万立方米的高家水库和4292万立方米的霞洋水库,清溪流域4座梯级电站全部建成发电,总装机容量1.55万千瓦,年发电量5500余万千瓦时。是年,全县有水电站176座,总装机容量21850千瓦,其中县级7座,总装机容量15870千瓦;年发电总量7029万度,其中县级电站5643万度,占80%;人均用电量达509千瓦时,不断提高了电气化水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