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教育2

家乡区县: 福建省光泽县

据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光泽县志》记载:“初,县学在邑治东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析县,旧乘建置,年月俱缺,无考。”历史表明光泽县在宋代就有学校。
自宋至清长时期均为封建科举教育。宋庆历五年(1045),诏天下州县立学,本县始建学宫。作为启蒙教育的学校——私塾和社学,绝大多数为民间私办。光泽县还有少数置田资助公办的义学。明宏治十七年(1504),诏各府、州、县建立社学,令民间幼童15岁以下者送入读书,本县始有官办社学。
宋代是光泽县封建科举教育最鼎盛时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光泽县志》记有:“唯光泽人物莫盛于宋,当时若李西山、李果斋辈,卓然以理学名世,自元代以来,渐不若宋。”本县自宋至清登科第功名的,宋代有进士23人,元代无进士,明代进士3人、举人24人;清代进士9人、举人81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校。民国2年(1913),本县始办第一所县高等小学校,即杭川高等小学。随后,全县各地普遍建立小学,私塾相应减少。至民国32年,全县乡中心小学发展到14所,保国民小学发展到110所。
民国29年,本县始创建县立初级中学1所。民国37年,县天主教会创办私立启民高级中学1所。至此,全县有中学2所,中学教师20人,在校中学生近200人。
1950年2月17日光泽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旧政权的小学52所,中学2所。留用小学教员115人,中学教员20人。全县在校中小学生共2075人(其中中学生64人)。在此基础上,逐年增办农村公办小学,同时发动群众创办民办小学。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全县小学发展到123所,比1950年增长1.36倍;小学教师发展到193人(其中公办158人,民办35人),比1950年增长67%;在校小学生5956人,比1950年增长1.87倍。中学于1952年6月进行调整,私立启民高中析出并入县立中学,校名改为光泽初级中学。1952年共有5个初中班级,159名在校初中生,20名中学教师;至1956年,在校初中生发展到220人,比1950年增长2.42倍。
1958年“大跃进”,教育战线贯彻“公办与民办并举”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全县小学猛增到328所,两年中增长1.66倍;教职工增加到447人(其中公办306人,民办141人),增长1.32倍。在校小学生达9724人,增长63%。原县初级中学办起了高中,学校改名为福建省光泽中学。当年,司前公社办起初级中学,定名为光泽二中。两个中学共有高中班1个,在校高中生37人;初中班10个,在校初中生408人;中学教职工共32人。
1959~1961年为国民经济困难时期。1961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至1963年,全县小学调整到124所,比1958年减少63%;公办教师调整到232人,比1958年减少25%;民办教师减少71%。1965年国民经济进一步好转以后,全县小学发展到308所,教职工有公办的267人,民办的192人,在校小学生达11163人,超过了1958年的水平。中学有高中班3个,在校高中生146人;初中班12个,在校初中生357人,教职工共52人,也超过1958年的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初期,小学生虽然不搞停课串联,但许多小学教师组织红卫兵到全国各地串联活动,有的老教师则被打成“牛鬼蛇神”,被批判揪斗,正常教学无法进行,学校处于停顿状态。中学学生则到处串联,许多所谓有“政治问题”的教师被批判揪斗,所谓“革命组织”的两派之间又争吵不休,甚至发生武斗,学校陷入一片混乱。1968年6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全县中小学开始复课。中学免试招收高初中新生,学制缩短为4年。1974年提出“把学校办到贫于中农家门口去”的口号,全县小学从1965年的308所发展到456所。1970~1975年,全县7个公社都不顾办学条件,盲目办起了完全中学,80%的大队办起了小学附设初中班。至1975年,全县共有完全中学8所,高中23个班级,学生843人,教职工64人(其中民办12人);初中94个班级,学生2755人,教职工198人(其中民办86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智育第一”,用“学工学农”劳动代替课堂知识教育,因此,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经过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实事求是路线得到发扬光大,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1982年以后,小学学制从5年恢复到6年制,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各学区合并了一些质量差的学校,基本做到每个大自然村有初小,每个行政村有完小。至1985年,全县小学虽减少到366所,而教职工却增加到1312人(其中民办716人),学校的教学力量得到加强。1985年4月,建阳地区在本县进行普及初等教育验收,小学生升学率达99.09%,巩固率为99.29%,毕业率为99.2%,普及率为96.65%,完全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普及标准。中学撤销农村小学“戴帽”初中班,削减农村质量差的完全中学。学制从1982年起,由5年改为6年,并加强基础知识教育。1984年以来认真贯彻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进一步狠抓教学质量。至1988年,全县共有小学324所,小学教职工1271人,在校小学生16528人,分别为1950年的6.2倍、11倍多和8.2倍。同期,全县的普通中学由2所增加到11所,增长4.5倍;高、初中在校生由141人增加到6197人,增长42.9倍;教职工由20人增长到481人,增长23倍。从1977年恢复升学考试制度以来,至1988年,全县中学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共777人,升入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共1026人。光泽一中于1983年获地区数学比赛初中第二名,1984年获省物理比赛二等奖和地区微电脑比赛高中组个人第一名,1986年获地区教学比赛高中第一名和地区微电脑比赛初中组第一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和教育质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人业余教育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1981年,本县达到了国务院规定的基本扫除文盲的标准。

蓝色的梦(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