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里下河腹部的江苏省兴化市竹泓镇,古称竹横港。及至清朝,本邑一文士嫌此名土气,遂取其水势深广,更名竹泓,至今沿称。
竹泓地势低洼,历史上饱受水患之苦,长期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为裹腹计,或筑圩保田防汛排涝,或开沟抬田垫高地面,从而形成四面环水的小岛——垛田。圩田、垛田把一片片完整的土地分割成河汊纵横、湖荡密布的自然地貌。
“隔河千里远,出门便用船”,船自然成了水乡人家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随之而起的造船业也被精明的竹泓人经营得如火如荼。
竹泓的造船业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穿行在竹二村古旧幽深的巷道里,我们仿佛浸润在一种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中。
这是一种古风,是一种一脉相承的精致的民俗文化。竹泓的钉造船只,以小巧的农船、渔船和渡船为主,鲜见艨艟巨舸,故作场一般都不是那么宽阔辽旷,地头场边、街首巷尾、庭院堂屋……几乎无所不至。在一位热心长者的带领下,我们好奇的目光伴着匆匆步履在竹泓镇东南角的一处河滩停驻,盈耳的是一阵节奏明快、韵律铿锵的斧凿之声:“钉,叭叭,钉钉叭……”循声而望,一位老者着单衣薄衫,正运斧挥凿,汗流浃背地钉着一只小划子船。老人虽眉目沧桑、一脸风霜,一招一式却干净利落、虎虎生风,一股不服老的倔强劲儿在他那挥斧形成的“大”字造型上毕现。
船文化的长期熏陶,使竹泓人杰地灵。鼎盛之时,竹泓造船有周、王、冯、崔、李、陈6大家90余户,造船已不仅仅作为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它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底蕴以及一代代造船人演绎的人生酸甜苦辣已备受人们关注。市场大潮的冲击、陆路交通的发达无疑波及竹泓的造船业,但我相信,有丰厚民俗文化的滋养,竹泓镇大街小巷里这一串串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钉钉叭叭”周永干制作的仿古游船。的动听打击乐,会一直传响下去。
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dszhouqinfang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37354943.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