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县城扎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地区云、贵、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威信,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遗物的出土、 人悬棺、汉墓群、观斗山石雕群都闪烁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光辉。
威信,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935年初,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这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随即,中央原拟由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实行总反攻,但是,因敌军重兵把守无法渡江,被迫转战滇黔。中央毅然决定一渡赤水,由川南叙永、古蔺地区,转折至威信县城扎西镇。
中共中央在聚集威信县期间,召开了三次会议,即政治局常委会议(水田寨召开)、政治局会议(大河滩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扎西镇召开)。“扎西会议”是这几次会议的统称。
“扎西会议”使遵义会议的决议得到了具体落实,作出了缩编扩红、回师东进、发展红军游击队,配合主力渡江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红军实现了新的战略转移,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红军长征进驻扎西在我党历史上具很重要确地位,扎西这一革命纪念地对千秋后代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威信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以山、林、洞为主的自然风景资源,以观斗山石雕群、 僰人悬棺、文阁、观音寺、宝灵寺等为主的一批人文景观资源。同时荣戴省级威信风景名胜区桂冠。
此外,威信县城扎西镇是一个以老城为轴心呈放射性发展的城镇。老城中多穿逗式木结构坡顶建筑,空间变化丰富,街道尺度得当。有的老街至今仍保持着红军长征时的风貌,十分耐人寻味。
建置沿革
威信,据县城附近两合岩发现的新石器遗址证明,远在“茹毛饮血”的上古时代,这时就有土著先发依傍天然洞穴,顺溪流而居。从旧城的汉墓群来看,中原文化早已进入威信。
唐、虞地处南交,昧谷交界之处,夏、商属梁州、雍州地域,周为屈流大雄甸,东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属 领地;秦属夜郎领地;汉为犍为郡南广县地(公元前135年);蜀汉隶朱提郡南广县郡地(公元214年);西晋、东晋为宁州南广郡地,隋、唐为协州、东安县地;唐南诏为芒部部地,宋大理国为叙州霸糜之地易溪部,元为芒部路、强州地,隶属云南中书省。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改为芒部隶属四川布政司;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改芒部为镇雄,置威信长官司(今卫靖司)和安静(角落寨)长官司(今旧城)。
清雍正五年(公元1927年),“改土归流”改隶云南布政司,次年底降为州,同时设威信州判署(分州署址在今旧城)。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威信行政公署(在今旧城),直属云南省。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行政公署迁扎西,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改威信行政委员会为设置局,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立威信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仍沿用威信县名。
威信之名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威信,即威望和信誉之意。《辞海》有威信条曰:“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明朝嘉靖,改土归流,因夷俗武悍,朝议改芒部土府为镇雄府,设流官知府统之,盖取宣威立信之意。
威信县城所在地扎西镇。扎西之名来由也有两种说法,一曰:该坝子位于扎岭之西而得名;二曰:“扎西”二字在彝族中作“扎息”,释为“周围系茂密森林,中间系一水函”之意,和这里山埂、水溪伸入和汇集扎西坝子的地形相符。
http://www.wutongzi.com/a/281069.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