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三)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行唐县

演唱技巧

吐字
宽落音:以丹田为气息支点,靠收缩小腹、胸腔扩充、控制气息,使气流有力地徐徐呼出,振动声带全部,以发出浑厚、响亮的长保持音。多用于散唱的大拖腔尾部“6”“4”或“5”等音上,听出来慷慨悲壮,热耳酸心。
夯音:夯音是以丹田为用气的根基,在瞬间急促收缩小腹,胸廊猛烈支撑,使气息强烈冲击声带而发出坚实、浑厚、短促的强顿音,感觉好似大咳一声。夯音生、旦、丑行都用,生行用的最多,一般用于唱句落音之前的“6”或“5”音上,并常与下滑音同时运用。
硬上功:以丹田为气息支点,猛收缩腹部,支撑胸部,使喉头稳定,提高软颚,以发出坚实、挺拔的高音。多用于唱句开始时曲调“25”或“55”处。


发音
河北梆子讲究“以气带声”。意思是说,要用充实的气息冲击声带,使声带作出振动而发声。主要的发声方法可归纳为:
共鸣音:共鸣音指的是发音的不同共鸣位置。共鸣音大致分为胸音、喉音、口音、鼻音和脑后音等五种,是根据唱腔的高音和唱词的字音而区别运用的。
真嗓、假嗓和真假嗓--真嗓又称本功嗓,是运用气息,通过声门,使声带全部振动或使声带的全段边缘振动,发出音调较低,音色宽厚的声音。
假嗓又称背功嗓,是运用气息将声带的一段吹开,使其边缘部分振动,发出音调高而音色尖亮的声音。
真假嗓又称混合声,是单调和音色介于真、假嗓之间,既尖亮又具有一定宽度的声音。以《蝴蝶杯》里的几句唱段举例:倒叫我(假嗓)(真假嗓、真嗓)田玉川(真假嗓,川字真嗓)左右(假嗓)为难。(为-难,真嗓-假嗓)(哪)(真-假嗓-真)男(真-假嗓)和女呀(真嗓)同(真-假)舟船(假嗓)多(真-假)有(真嗓)不(真假嗓)便(真假嗓)(真-假,指真嗓过度到假嗓)。


用气
河北梆子演员常以“先运气、后出声”,“要想唱的好,先要练气功”,“唱一辈子戏,练一辈子气”等话来强调用气对于演唱的重要。通常来讲主要的方法有:
丹田用气:河北梆子演员普遍讲究丹田用气。这种理论来源于中国的中医学,中医学认为丹田位于脐下,其部位相当于针炎的“气海”、“关元”穴。凡田用气的具体方法大致可解释为:在吸气的同时,小腹收缩,胸郭、肺泡扩充,膈肌下沉,用“丹田”力量控制呼吸,使胸膛形成负压,从而使气息充实,再根据发声需要,调节气息大小、急缓,以利发声。
气口:是演唱中吸气的方法的总称。气口大致包括换气、偷气两种。
换气:一般是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特别是在拖长腔和起高腔之前,必先换气,以作好准备。
偷气:一般是指在行腔中的急速吸气。


音乐伴奏

河北梆子音乐,自这个剧种诞生以后,几经沿革变化,直到清光绪末叶,直隶新派梆子崛起,一跃而为河北梆子的主流,才最后统一了河北梆子音乐的基本特征,树立了河北梆子的新风格。
新派梆子的音乐,即继承了老派梆子的慷慨悲壮、苍凉凄楚之风,又根据河北人民的艺术情趣、民风民性和语言语音特征等,增添了高亢激越、痛快淋漓的特点,较老派梆子唱腔更加刚劲、豪爽、激愤,伴奏也更加热烈火炽,很有震撼力。
河北梆子乐队由文场、武场两部分组成,河北梆子武场,是伴随着河北梆子的诞生而成长起来的。它虽来源于山陕梆子,但却扎根在河北大地,与河北地方的花灯会、吹歌会相结合,吸收了昆曲等剧种的精华,并经前辈乐师们不断提炼和创造,逐渐演化为后来的演奏形式。河北梆子的锣鼓点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有着独特的演奏风格,为北方地区许多剧种以及京剧所引用。如京剧的“马腿”、“流水”、“串子”、“双飞燕”(又称"九锤半")等,都来自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武场对评剧的影响也很大,在清末民初时,成兆才创办的庆春社,曾聘请河北梆子鼓师做教师,并创立评剧乐队及伴奏形式,由此评剧的开唱锣鼓,如”安板“、”尖板“、”垛头“、”梆子穗“、”七锤子“等,几乎均沿用了河北梆子的锣鼓经。
河北梆子的传统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笛子为辅,其他乐器有笙、唢呐、三弦等。建国后,乐队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场乐器有板胡、梆子、笛子、三弦、扬琴、二胡、筝、阮等;武场乐器有板鼓、板、大锣、铙钹、手锣、小钹、碰钟、堂鼓、花盆鼓、唢呐等。


常用曲牌

河北梆子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弦乐曲牌五十余首,管乐曲牌百余首。除在个别剧目中用于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弦乐曲牌)主要用来渲染剧中的环境气氛,伴奏人物舞蹈动作。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sunny0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692605867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38156245.html

 

dandelion(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