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种剧目
河北梆子剧目,约有五百余出,多数来自山陕梆子,也有一部分是移植京剧、高腔、丝弦戏、深泽坠子戏、哈哈腔的剧目;此外还有一百余出时装戏,是梆簧合演(两下锅)以来的产物,但多未流传下来。
河北梆子时装戏,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前后,约止于民国二十六年。大致可分三个时期:1890年至1910年,是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初期,剧目多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如《惠兴女士》、《烟鬼叹》、《梦游上海》、《火烧第一楼》、《蚂蚁拿臭虫》、《耗子成亲》、《春阿氏》、《张傻子游街》等。这些时装戏开始多由田际云所办的玉成班上演,也多属玉成班自编。宣统三年至民国十五年,是时装戏的中期。由于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时装戏的题材有所扩大,不仅有以国内社会新闻为题材的戏,而且还有一些改编外国着名小说的戏,像《茶花女》、《复活》、《拿破仑》等即是;另外也编写了反映近代科技的戏,如《电术奇谈》等。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二十六年,是河北梆子时装戏的末期。这时以"三言"、"二拍"、"聊斋"等取材改编的戏大量增加,如《十五贯》、《庚娘传》、《胡四娘》等。因这些戏大都化为当代故事,穿时装演出,所以也称时装戏。
在河北梆子传统剧目中,也还有少量的昆曲和吹腔的戏,但在演出上与梆子戏并不相杂,而是各有其特定的剧目。此类剧目多系在清光绪中期之后从京剧移植而来。[15]
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殷周、列国、两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初的历史故事。以民间生活为题材的小戏,数量甚少,且不常上演。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辕门斩子》、《江东计》、《南北和》、《打金枝》、《杜十娘》、《三上轿》、《双锁山》、《乌玉带》、《辛安驿》、《花田错》、《罚子都》、《喜荣归》、《赶斋》、《打柴得宝》、《观阵》、《作文》、《疯僧扫秦》、《春秋配》、《二堂舍子》、《芦花记》等。
传统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常有河北地方土语杂糅其间,具有农民生活气息。文字绝少有人加工,因之有些戏文失之粗糙。主体唱词皆系齐头句式,多用七言、十言句,偶也有五言句式。
代表人物
历代名家
河北梆子早期的演员有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红(孙培亭)、十二红(薛固久)、元元红(郭宝臣)、五月仙(商文武)、捞鱼鹳、大金钟(韩金福)、童子红、魏联升等。
河北梆子历代演员为数甚多,响九霄、崔灵芝、小香水(李佩云)、金钢钻、韩俊卿、银达子、王玉磬、赵鸣岐、秦凤云、贾桂兰、刘香玉、金宝环[17] 、金桂芬、金紫云、高凤英、向月樵、孟翠英、冀桂云、田志中、冀宽、筱翠云、梁达子(云峰)等分别是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的著名演员。后起之秀则有张淑敏、张惠云、齐花坦、刘俊英、裴艳玲、闫建国、王伯华、路翠格、李淑惠、张志奎、王瑞楼等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河北梆子演员队伍更加壮大。当时,青衣演员有韩俊卿、刘香玉、梁蕊兰、宝珠钻 、金玉茹、金香水、葛文娟等 ;老生演员有银达子、云笑天、王玉磬等;刀马、花旦演员有金宝环、金小波、张美华等;小生演员有杜义亭、武义文;花脸演员有胡满堂、马春奎;以及女武生演员红艳霞,琴师郭小亭、李寿山,鼓师王顺义、高满玉等。外地来津献艺的梆子剧团或老艺人流量增多。如小秃红、陶顺义、赵连祥、刘洪山、苗素珍、蓝立春等,均曾来津演出或授徒传艺。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其中建功立业的老一辈艺术家有裴艳玲、张慧云、彭蕙蘅、许荷英、王洪玲、刘凤岭等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有陈家和、杨晓利、王新生、马海燕、魏青、苏根树等成就卓著的中青年编创人才;还有在国内外戏剧舞台获取各种殊荣的——张秋玲、王云菊、邱瑞德、吴桂云、陈宝成、毕和心等河北梆子表演艺术精英,从而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令人瞩目的创作演出群体。
北京市的主要演员有刘玉玲(国家一级演员、首届及20届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凤芝(国家一级演员、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二娥(国家一级演员、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彭艳琴(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洪玲(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英会(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以及国家一级演员殷新泉、张四刚、张树群、丁立树、刘凤香、高德敏、蒋林燕、郭砚夫等。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sunny0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692605867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38156245.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