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县大田庄

家乡区县: 保定市安新县

大田庄在抗战时期是有名的堡垒村,有上百家堡垒户,这些堡垒户都有地窖和地道,有的通院,有的通河边。

话说1940年,有一次抗日区政府区委书记徐建住在堡垒户田仁江家,被敌人包围,徐建急中生智,脱下身上的袄,用棍子猛地顶出门外,门外的鬼子伪军以为是人,慌忙开枪,说时迟那时快,徐建跃出门外,左右开弓,打死门口两个敌人,转身向河沿跑去,这时田仁江的小船早在河边等候,徐建上了小船马上钻进了芦苇荡。

大田庄隶属安新县圈头乡,位于白洋淀深处的鲥糇淀边,周围淀水环抱、沟壕相通、地形复杂,是安新、高阳、任丘等县的交界处。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敌人统治薄弱地区,也是抗日活动的集中区,日伪始终未在该村建据点炮楼。村内明代古庙住过晋察冀边区的干部,办过抗战学校,晋察冀边区、军区、九分区、冀中区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故有“白洋淀小延安”之称。

据田荣承编写的《烽火中的古庙》一书记载:大田庄田姓始祖原是口北(古北口)小兴州人,明永乐元年(1403年)迁居内地,定居东淀头,嘉靖35年(1556年)田氏兄弟四人由东淀头迁居此地,因姓取名田家庄。

田家庄这个村名一直延续到明崇祯年。据《新安县志》记:崇祯9年,白洋淀东,田家庄槐树开鸡冠花。又记,官至河南巡抚的王汉,崇祯9年避难于白洋淀东田家庄积善庵。之后北田庄始建,时称小田家庄,田家庄遂称大田家庄。乾隆8年地图标有大田家庄和小田家庄。乾隆中期东田庄始建,这时大田庄、北田庄、东田庄在石丘淀(即鲥糇淀)边成鼎足之势。

民国时期,安新县划分为十个区,大田庄属第十区端村管辖。抗战时期的1938年秋,安新县分为新安、安新二县。1944年春,在大田庄东头庙召开建立白洋县大会,白洋县即原来的新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大田庄最初属第三区端村管辖。1996年,安新县并为12个乡镇,大田庄划归圈头乡,成为圈头乡所辖的一个自然村。

清泉庵与积善庵

关于大田庄也有这样的传言:大田庄田氏为齐国国王田横后裔。

据查史料,田横是秦末群雄之一,原为齐国贵族,后自立为齐王。刘邦打败项羽后登基称帝,田横不肯称臣于汉,被迫偕门客赴洛阳的途中自杀,其逃亡海上的徒众500余人闻田横死讯,亦全部自杀。田横及五百义士宁死不屈的精神,不断受到后人的赞扬,尤其是战乱之时或民族危亡之时,更成为激励人们坚决抵抗的榜样。

田横后裔迁居白洋淀的故事可以作为传说,能够考证的是明嘉靖年间初建大田庄时,即在村东头建清泉庵奶奶庙,之后在村北头建积善庵观音菩萨庙,村中建土地庙。

据了解,明代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被排挤辞职回高阳故里后,曾游白洋淀大田庄,作《田庄四绝》,其四云:“门外风涛柳外舟,鱼龙窟宅结平丘。寻常云雾浑成雨,净洒纤尘不肯留。”明末清初被称为“范阳三烈士”之一的孙奇逢,也曾避兵乱于新安宿清泉庵。

清泉庵俗称“东头庙”、奶奶庙“,为一庙群,南北中轴线上最北端是奶奶庙大殿,中间是关帝殿,奶奶殿和关帝殿间有东西厢房。最南边是供奉孔子、孟子及孔子百名弟子的文昌殿,今文昌殿已不存。清顺治年间《新安县志》载,清泉庵在白洋东,田庄人田贯创建,内藏经5480卷。传该庵建成后,禅僧西去学法取经,去时尚在少年,回来时已年过花甲,取回藏经16箱,每箱内放一尊含金量高的铜佛,为镇卷之宝。这些宝物后都毁于侵华日军之手。

清道光年间于清泉庵设义堂,同治年间改为清泉义学,宣统年间改为清泉书院。

清顺治年间《新安县志》上,还有关于田家庄积善庵的记载。积善庵在大田庄村北,背靠后河,俗称“后头庙”、“菩萨庙”,供奉观音菩萨。民国年间积善庵建学堂,民国28年(1939年)大批日本鬼子、伪军到大田庄搜捕,在积善庵发现八路军伤员的军衣和军鞋,因为没抓到人,恼羞成怒,一把火把积善庵烧成平地。

高盼(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