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报——皖北晨刊讯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当年,砀山梨农给毛主席邮寄一盒香酥梨,毛主席给梨农回信感谢并鼓励发展梨树种植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一代伟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传世佳话!
1952年和1958年,开国领袖毛泽东先后两次视察砀山,并与砀山人民发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然而,在宿州很少有人知晓这段历史。直到今年1月18日,记者受中国政治思想工作网主任编辑、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宿州市爱心志愿者协会名誉主席张瑞奇的委托,专程前往砀山采访,才使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浮出水面。
“依靠群众,恶水也能变成好水”
据砀山县党史办主任杨占军介绍,砀山酥梨历史上称为“贡梨”,是黄河故道两岸的梨农千百年来辛勤培育的结果。1952年10月29日,时刻关心黄河两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毛泽东亲临徐州(当时砀山隶属徐州)视察,主要目的是调查和探索治理黄河的方略。在视察过程中,毛主席品尝了又大又鲜的酥梨后,非常高兴,满怀激情地说:“群众是英雄嘛!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穷山能变成富山,恶水能变成好水,我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呀!”领袖的话语,时刻鼓舞着翻身解放后的砀山梨农在黄河故道的沙滩上发展梨树种植的决心和信心。
从此,砀山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在黄河故道两岸栽树种草,改造荒滩。时任砀山县农林科长的何叔朗带领31人进驻黄河故道,在一片老梨园的基础上建立了砀山县园艺试验场,进行以砀山酥梨为主的果树栽培研究,大力培育梨苗、栽植梨树。1955年,砀山县重新划归宿县地区后,将砀山县园艺场、单县苗圃场和华山县农场合并为砀山园艺场。同年11月,在砀山县城北12公里的黄河故道上,又建立了安徽省地方国营砀山果园场,开发以砀山酥梨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
1958年12月,砀山园艺场领回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全国农业生产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会后,砀山梨农代表刘秀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66年,是砀山酥梨发展创历史纪录的一年,这年的10月31日,几名砀山梨农代表向毛主席敬献了10只酥梨,以表达48万砀山人民的真情实意。
现在,昔日沙碱茫茫的黄河故道,已经变成了碧波万顷的优质梨园;砀山酥梨更是变成了名扬国内外的名优特产。
“中央也有规定,不准收下边的礼”
在史文敏同志编著的《情系砀山梨》一书中这样写到:1956年秋季,随着农业合作社运动的加快,砀山酥梨获得了大丰收。就在采摘酥梨的时候,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消息传来,砀山广大党员干部和梨农无不拍手称快。在农业合作社大会上,有梨农提出:“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咱们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了共产党和毛主席呀!”社长张广德听到后非常赞成,会后就专门安排人精心挑选了25个个头较大、金黄匀称、鲜嫩透亮、香气扑鼻的酥梨,又请来当地有名的巧木匠精心设计制作包装盒。
就这样,1956年10月的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同志给毛主席送来了砀山梨农的特殊礼物——一盒香酥梨,署名是“安徽省砀山县丰棉乡丰棉第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管理委员会”。打开果盒,里面还附有一封短信。信中写道:“敬爱的毛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周年的时候,在中共八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给您寄去口门子(当时的砀山西南门镇)的香酥梨一盒,这是我们用劳动培育出的成果,表达我们三千名男女社员敬爱毛主席的一片心意。”
听着农民群众发自肺腑的言语,毛主席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当即安排工作人员给砀山梨农回信,以表谢意。信的大意是:“你们寄来的一盒香酥梨,毛主席收到了,谢谢你们对毛主席的关心和爱戴。中央也有规定,不准收下边的礼物,请今后不要再寄了。”
收信后,丰棉乡党委副书记兼丰棉三社社长张广德立即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讨论,更加增强了对毛主席的热爱,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
“平易近人,开国领袖散烟端茶”
问起1958年毛主席再次视察砀山的场景,当时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砀山县委书记处书记、93岁高龄的刘思常老人,在徐州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尽管刘老说起话来有些颤抖、很费力气,但说起毛主席的接见情景,激情高昂,满脸笑容。
刘老回忆说,毛主席是1958年8月8日到砀山的。由于当时没有车,他就和县委书记刘钦鑑、县长张启明、副书记薛兆本,步行到砀山火车站,等候毛主席的接见。
毛主席乘坐的专列停靠砀山站后,在毛主席随行人员的引领下,他们来到专列最前头的车厢坐下,不久就见毛主席穿着一身朴实的服装,手里拿支烟进来了。一进门,他们就齐声说:“毛主席好!”毛主席接着就挥手说:“大家都好!坐、坐、坐!”
毛主席一边抽着烟,一边同他们交谈,看到大家一个个都很紧张,就逐个询问叫什么名字、家是什么地方的、什么时间到安徽工作、现任都什么职务?听了他们的回答,毛主席说:“你们四个人,两个山东(张启明、刘思常)、一个河南(刘钦鑑)、一个江苏(薛兆本),都不是当地人。”当薛兆本说他是1948年来安徽工作时,毛主席屈指一数,笑着说:“啊,你来10年了,算是安徽人了。”一句话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也让他们的紧张心情缓解了许多。
没有一点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毛主席,不仅给他们每人发一支香烟,而且还给他们每人端上一杯茶。随后,毛主席又一一询问了粮食及棉花亩产、群众生活状况、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和文化教育情况等,边听边记,十分认真,并一一提出要求。特别是在问到酥梨种植的情况时,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这里的土壤适宜栽植梨树,今后要大发展。”最后,毛主席微笑着说:“这次就不下车了,以后再来,你们看怎样?”接着,毛主席一一同他们握手告别。当天晚上8点10分,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声,毛主席乘坐的列车徐徐地驶离砀山车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