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寺遗址位于京山县宋河镇芭蕉寺村。寺建于盛唐,宋代称圆寂禅院,后历经兵燹,院田几尽。乾隆年间,海云和尚重修芭蕉寺。“芭蕉夜雨”为京山八景之一。清末民初,寺庙再度荒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盛唐时期,京山芭蕉寺是朝鲜半岛新罗国太子的住锡修行之地,后卒葬于此,山中有新罗太子墓,山中有泉,曰“新罗泉”。京山旧县志和当地百姓口头,留下许多有关新罗太子的记载和美丽传说。康熙年间《京山县志》载:“新罗泉泉出山中,尝有新罗僧居此,语众欲归,神止之。僧言思故乡中水,神指其地,泉即涌出,僧尝之味同故乡;僧又言思故乡鱼,神复指水得鱼,鱼形骨纤细,色斑、目赤。僧遂不思故乡。”“新罗太子墓:在县东北七十里,墓甚高大,相传新罗太子慕禅,随其国僧入中国,居芭蕉寺,卒葬此。”“芭蕉寺:县北六十里,宋名圆寂禅院,在芭蕉山中,新罗僧所居,泉出比目鱼者也。”
芭蕉寺在清代重修后,立碑记事,上刻《中兴芭蕉寺碑记》:(石碑现保存于京山县博物馆),碑记这样写道:“原暹逻(笔误:应为“新罗”—作者注)僧奉唐太宗敕,住锡于兹。捣杖出泉涌暹逻(新罗)泉,劈鱼养母,成比目鱼。载在县志朗如也。”此碑文直接写明新罗太子是奉唐太宗之命,来京山芭蕉寺住锡佛事。光绪八年《京山县志》载:“新罗太子墓,在县东北七十里,相传新罗太子随国僧入中国,居县之芭蕉寺,卒葬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