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少数民族舞蹈

家乡区县: 内蒙古牙克石市

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风格各异,多为模拟动物或反映生产劳动的动作。

蒙古族舞蹈“公驼与驼羔”

在呼伦贝尔巴尔虎牧区,流传着一种游艺性的舞蹈,是牧民群众自发组织、自娱自乐的活动。每一场舞开始,首先由一男子主跳,主跳人剽悍有力量,舞姿优美。之后他在中间跳,在场的男女老幼纷纷下场,七八个人围成一圈,嬉戏玩耍。舞蹈多在茶余饭后进行,50年代这种舞蹈较为兴盛。

达斡尔族舞蹈

“鲁日格勒”又称“罕伯”或“阿罕伯”舞,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舞蹈的形式为载歌载舞,多人或6人、4人、2人(以场地而定)分三段进行。首先以歌为主,舞为辅,可齐唱、对唱、一问一答即兴填词。音乐婉转动听,歌词内容丰富。动作简单,舞者成圈或2人相对,双手在身侧随着音乐节奏上下轻轻压腕或携手前后自然悠动,步法为滑跺步与滑拖步,然后对舞,舞姿变化多端,大多动作反映达斡尔族人民勤劳朴素的生活,有捡豆角、挑水、洗脸、梳头发等20几种姿势,其中很重要部分是模拟飞禽走兽的动作。以前后交替的呼号为节拍,呼号有30余个。全舞的高潮部分,带有竞赛性质,舞者举拳挥向对方后脑勺的空中,两人似以拳相击互不相让,在不分胜负时第三人加入劝解,三人在横8字图形中追随着,直到有一方没有跟上动作与呼号的变化时为输,就此结束全舞。

该民间舞蹈一直流传至��,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活动之一。大多数自发组织在家庭跳,节日闲暇时集体组织跳。开始只是妇女跳,发展到后来男女老少一起跳。动作简单自然,不重复,随着音乐节拍,不曾跳的人也可下场,一学便会。1987年以来,莫旗文化馆在此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创编出民间集体舞6套,有固定的音乐曲调、节奏和动作。通过广泛的普及与辅导活动,不仅该旗城乡职工、干部、普通群众常跳,临近城乡也派人学习,扩大了普及范围。

鄂温克族舞蹈

鄂温克族舞蹈有“阿罕拜”、“斡尔切”、“狩猎”、“爱达乐”又称“爱达哈喜乐”、“篝火舞”。

“阿罕拜”舞是呼号舞,一般由妇女跳,没有乐器伴奏,跳舞的人口呼“阿罕拜”、“哲呼哲”、“扎海”等打节拍。舞蹈每组2~4人,两手左右上下摆,起初动作很轻,继而2人面对面,双手前后摆,双腿曲膝状。动作优美,节奏性强,单脚重拍踏地构成其特点。该舞蹈是农牧区鄂温克族群众自娱的主要形式之一。

“爱达乐”是猎人模仿野猪交配时相互吵架怒吼的舞蹈,流传于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舞者身穿毛朝外的狍皮衣,脸上涂白粉,化妆成野猪的形象,2人相对,曲膝背手,用肩相互撞, 按节拍口呼“吼!吼!”的声音。

“篝火”舞又称“欢乐之火舞”,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传统的载歌载舞娱乐形式。在庆祝狩猎丰收,举行婚礼或各种聚会时的晚间,选择河边、空场,点燃篝火,开始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着相互拉起手,围着篝火,自左向右转,舞步越跳越快,歌曲一首接一首地唱,边歌边舞,直到跳累为止,动作简单易学。到80年代以后,该舞蹈在呼伦贝尔流传,一些大型集会和群众性的野外游玩,都会跳起“篝火舞”。

鄂伦春族舞蹈

鄂伦春族舞蹈有多种,有模仿动物和飞禽的舞蹈“黑熊搏斗舞”和“树鸡舞”,有表现妇女采集红果劳动的“红果舞”,有表现猎人猎取猎物后满载而归的“依哈嫩”舞。还有一种“依和那仁”舞,是仪式性舞蹈,一个民族集合起来传家谱和族谱时跳这种舞。

“黑熊搏斗舞”最为普及,民间又称“哈莫”舞,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呼号舞。鄂伦春人狩猎归来或欢度节日喜庆时,在森林、河畔、篝火旁都会跳这种舞。舞蹈由3人组成,不分性别、年龄,开始时2人对峙,双手按在膝盖上,身体前倾,前后动肩,双脚大八字形蹲跳,似黑熊的姿式,舞者发出“哈莫!哈莫!”有节奏的呼号声,气氛激烈而紧张,然后第三个人上来劝解。

米锡玲(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