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民族体育(二)

家乡区县: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蒙语称“沙特日”,亦写作“喜塔尔”,在呼伦贝尔牧业四旗很普及。牧民常以此消遣娱乐,在各类那达慕中均举办“沙特日”比赛。

蒙古象棋为8乘8方格,分黑白或黑红两方。棋子共32个,各方有王爷1个、狮子1个、骆驼2个、马2个、车2个、孩儿8个,蒙语分别称为诺彦、布日斯、特莫、毛日、特日格、呼本。蒙古象棋的棋盘、棋子、着法与国际象棋大同小异。

曲棍球

传统曲棍球运动在呼伦贝尔达斡尔人中广泛流行。达斡尔语称球门为“阿那格”或“耶热”。“阿那格”意为狩猎营地,“耶热”意为野兽洞。把球棍称为“贝阔”,木制,有三四尺长,把弯曲的树根部作为击球部位,并将其削成扁状。把球称为“朴列”,有拳头大小,分为毛球、木球和火球3种。毛球是用畜毛团成的,适于少年儿童打;木球用杏树根制成;火球则是用桦树上硬化了的白菌疙瘩制成,球上钻孔填入松明或其他油质易燃物,点燃后久不熄灭,用于夜间击打。

曲棍球传统打法是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几个、十几人均可,有守门员、后卫、前锋。场地的大小可根据参加人数确定,场地两端各竖起两根木棍作为球门。比赛时,在场地中线处发球。比赛中规定:不得打高球和用手抓球;除守门员外,不得用脚踢球;不得扔球棍击球,不得用球棍打人、绊人等。

莫旗为“曲棍球之乡”。自治旗成立前的1957年曾组队到呼和浩特市进行表演,并为中国现代曲棍球运动留下宝贵史料。莫旗每年举办曲棍球比赛,中小学校都把这项运动列为教学内容之一。1976年,中国唯一的曲棍球队——莫旗男子曲棍球队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曲棍球运动的开端。
扳棍与颈力

扳棍和颈力运动,简便易行,不受场地限制,男女老少皆宜,主要流行在达斡尔族群众中。扳棍比赛时,两人对坐,放平双腿,脚底相抵,伸出双手交错握住一根约2尺长、1寸粗的木棍,将对方臀部拉起离地者,即为胜方。在比赛中,如果斜倒或松棍,则被判为败局。

颈力比赛,双方坐姿同扳棍相同,双手放在腿上,把宽布腰带的两头系结成为套状,分套在双方的脖子上。比赛开始时,双方蹬腿用力后仰,臀部被拉起离地者即为败方。
驮背与寻棒

驮背,达斡尔语称为“特莫阿特贝”,即像骆驼一样驮物之意。参赛运动员要将衣袖、裤腿挽好或穿运动衣以防绊腿,然后平卧在平地上。自选或由裁判员指定两名体重大致相同的年轻人,腿部以下相对横压在参赛者腰部,双腿紧紧摽在一起,两手拉住双腿,同参赛者组成十字形,随着裁判员的下令,参赛者靠四肢和腰部的力量,将背上的两人驮起。然后腿部立直,身体向前平伸,停立两三分钟为胜,如果驮不起或背上的人倒地为失败。

寻棒,达斡尔人称为“楚·伯列贝”,是在有月亮夜晚的游戏。参加者分成两队,先由1人将约1尺长、1寸粗的木棒朝参加者的背面方向的草丛或雪地甩出,而后由参加者转身跑去寻找。找到后可不露声色,避免让对方发现。回到扔棒的大门或木桩处,敲响木棒,即为胜。对方若是发现,则上前阻拦,力图夺回木棒,双方经过一阵争抢、传递,最后以拿木棒回原处敲响的一方为胜。

秋千和跳板

秋千是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体育娱乐活动。每逢节日,呼伦贝尔扎兰屯市郊等朝鲜族群众聚居较多的乡村,人们在村头或打稻场上竖起高高的秋千架,举办竞赛活动。参加比赛的选手是从朝鲜族妇女中选拔出来的能手,一律身着民族彩裙。

秋千赛分为单人荡和双人荡,以单人荡为多。决定胜负的规则主要有:荡高并用腿触及高处物件或树叶;在踏板底部拴1根有尺度的绳子,以测量高低;碰撞前方吊铃次数多少;用牙咬掉前方高悬的花。

跳板是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游戏,常在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举行。比赛时,两人一组,内容分为“抽线”和“表演”两种。抽线是在规定时间内,以运动员系在脚脖上的线抽拉长度作为胜败优劣标志;表演时,一是将规定的几种动作连接起来做,看完成动作的姿势、技术是否正确;二是手拿扇子、圈、花环等轻器进行自选项目表演,看动作高低、姿势优美与否,并据此给予评分。跳板动作有直跳、屈膝跳、剪子跳、旋转跳等。比赛时,在木板两端各站1人,木板中间垫木处蹲1人,以防止木板错动及调节平衡。两端运动员一起一落,轮番弹起。基本动作分为上跃、空中技巧和下落。

米锡玲(2015-04-2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