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g!当别人问我从哪里来是时候,一开始我是拒绝的,自从知道了黄岛区地名来源的时候,再也不担心别人问我是哪的了。来看看你是哪庄的,有木有恁庄。
泊里镇
尧头村(已搬迁)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10.3公里处,一个自然村设四个村民委员会。明洪武二年(1369年),董、丁、徐三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因此地有窑,且地处陆地向海突出的尽头,故名窑头,解放后演变为尧头。清道光版《诸城县志•疆域》称窑头庄。董、丁、赵、徐、张等姓为该村主要姓氏。
黄家庄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4公里。据传,明永乐年间,丁氏祖先从江苏海州迁至大村镇,而后从大村镇分支迁此。当时由于杂草从生,满目荒凉,故名“草场”。清末,改为现名。除丁姓外,尚有李姓、张姓、杜姓、王姓、厉姓、董姓、管姓、高姓、朱姓、封姓等居民在此居住。
棋子湾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10公里处。据传,明朝洪武六年,董姓几户人家由尧头迁至此地,因此地有湾,湾内有石块分布,状似棋子,故名棋子湾。村民大都为董姓,另有李、王、丁、崔姓等居民。
石岭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东南4公里。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氏、丁氏、徐氏先祖由江苏海州迁至董家口,后迁此。因村前有龟样巨石,得此名,现大部石头已经被开采。
西红石、东红石
据记载,陈家贡湾西岸,地处丘����明初陈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大块红色石头,且石头被阳光照射时会发出红色光芒面得名。该村较大,故名大红石头村。清初,分成三个村。以陈、刘两姓为主。
口上
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7.2公里处。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张两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处海口北侧,故名口上。有王、张、高三姓,王姓占比例最多。
沐官岛
位于黄海前沿,是一个孤岛,与尧头隔海相望,距离泊里驻地15公里处,居泊里的最南端,离陆地最近处有2.5公里。相传,当年的秦始皇经过此岛,侍从在此斋沐,故名沐官岛。岛上有吴姓和李姓两大家族。
三合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2.2公里。据传,明初张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1946年因遭水灾分成三个村。1947年又合成一村,故名三合村。除张姓居民外,尚有吴姓、丁姓、安姓、魏姓、刘姓、肖姓、侯姓等居民在此村居住。
常河店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4公里处。据《海曲许氏支谱》记载,清嘉庆年间,许氏十三世迁到此地立村,因村西有河常年流水,村中有许多店房,故名“常河店”,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亦称常河店。以耿姓为主,尚有李姓、许姓、高姓、毛姓、陈姓、徐姓、杨姓、王姓、丁姓、安姓、邢姓、杜姓、崔姓、马姓、周姓等居民。
麦墩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6公里处。据记载,明朝初年,由郭、陈两姓祖先在此建立村落,日后闫、魏、许、王、杜、盛等诸姓先人相继迁来,使村庄初具规模。因村东北有一突兀土墩,遇雨水冲刷流淌黑色淤积物,以此为标志取村名为“墨墩”。后逐渐演化为“麦墩”。
肖家贡村
位于泊里镇西南8公里。据传,明永乐年间,设营于该村东岭,称为肖家寨,此村固得名为肖家贡。现村民祖上大部分是从江苏海洲迁来。
营上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6.5公里。据传,明初(1155年)李氏先祖定居此地。因当时村后边驻有军队,且设有营部,而该村居营部上部,由此得名。除李姓居民外,尚有董姓、宋姓、张姓、姜姓、陈姓等居民。
尹家圈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南7公里。据传,明初尹氏先祖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此立村。该村后倚子良山,前抱大海、西为丘陵,周围环绕,故人好称“椅子圈”,后更名为尹家圈。除安、王、董、徐四大姓氏外、还有李、陈、丁、尹等14姓氏居民。村中有古树银杏一棵。
河东村、河西村、河南村、河北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清道光抄本《程氏谱书》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程氏六公由安徽徽州迁此立村。相传因地势低洼,有水泊,故名程家泊。《海曲许氏支谱》载:清乾隆年间,许氏十世二支四公许有良,由日照许家园迁来,娶程氏为妻,程氏将村宅送许氏一半,故又称许半街,后杂姓增多改称泊子街,亦称泊里或泊儿,清中期设集,称泊里集,后因居住户多,分成泊里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蟠龙庵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西南4.8公里处。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叔侄2人,由江苏海州荡芦村三槐堂迁此立村,因此地山岭盘旋曲折,形如蟠龙,又因有庵,故名。该村东边有条小河,长年流水,河西边绿竹茂盛,在竹林西侧,有一棵古银杏,约计有600余年的树龄。该村除王姓居民外,尚有苗姓、朱姓、荐姓、周姓等少数居民。
撒牛沟村
位于泊里镇南8公里。原名南官庄(旧址在现村的西北约800米处),相传历史上曾有林大公和林二公两户林姓人家,家境富有,养有九十九头牛,撒在现村西水草丰茂的大沟放养而得名。该村得名其实与本村地形有关,该村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有大小沟堑10余条,其中主要大沟长约1公里,宽有10余米,水源丰富,常年绿水不断直泻大海。
甲滩村
位于泊里镇驻地西13公里处。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末徐清逐由大场村迁此。相传此村位于白马河入海口侧滩上,原为盐田、因受河水冲洗,出盐渐少,人称为假滩,后演变为甲滩。一九七0年改为东方红,一九八0年又恢复为原名。除李、王、任姓外,尚有许、潘姓等少数居民。
海岱庄村
位于泊里镇最西端。据《丁氏家乘》记载,明中期,丁氏第四十九支丁纯后人丁野鹤由今天大村镇迁此立村,因东临大海有岱王庙,故名海岱庄村。祖人丁野鹤著《续金瓶梅》《醒世姻缘传》《野鹤诗钞》《陆舫诗草》《天史》《西湖扇传奇》《非非梦传奇》《出劫纪略》等流传于世。村内除丁姓外,尚有任姓、程姓、刘姓等少数居民。
琅琊镇
刘北村
位于琅琊镇驻地夏河城西1.3公里。据传,明洪武年间刘姓由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村中河道呈“之”字形,故名“之水村”。清末分为三个村,按着落位置称刘家河南、刘家河北、刘家庵子。民国间刘家河南、刘家河北合称刘家村。该村位于北部,故称刘北。居民以刘姓居多,杂姓很少。
北皂户村
位于琅琊镇驻地夏河城东南1.5公里处。据传,明末王姓从附近大灶户(今琅琊镇大皂户村)迁此立村。因设灶熬盐,并耕种灶地,且位于陈家灶户北,村庄小,故称北小灶户。除王姓居民外,还有孟姓、毕姓、季姓等少数居民。
甸王家村
位于琅琊镇驻地夏河城西1.9公里处。据传,秦始皇徙民三万户到琅琊山作琅琊台时,王姓迁此立村。因坐落琅琊古城(今胶南市琅琊镇驻地夏河城)郊外(古时郊外称甸),故名甸王家村。除王姓居民外还有刘姓、张姓、丁姓等少数居民。
东港头村
位于琅琊台度假区北侧,为琅琊台度假区管委驻地。据传,明末王、陈、解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地有河入海,又靠近海崖头,故名港头。清乾隆年间近处又立一港头(村),以该村较大,改称大港头。民国间又因位于另一港头之东,改称东港头。清乾隆版《诸城县志·山川》载,此地为龙湾口。明代设巡检司。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